第16章景田傻眼(第1/2 頁)
中國電影導演,形成了明顯的代際。
第一代導演,乃是一批自學成才的電影導演,活躍於1910~1930年代,最出名的莫過於張石川,除此之外還有黎民偉、鄭正秋。
他們的貢獻是從人才、資金、技能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為中國電影奠定了發展基礎。他們開創了‘家庭倫理片’和‘武俠片’,這兩種對中國電影影響深遠的影片型別,哪怕是到現在,依舊還存在著。而且他們為電影從默片向有聲片過渡進行了富有成效的開拓性探索。
第二代導演,主要是指那些在1930年代開始獨立執導影片、並活躍於1930~1940年代的導演,最著名的便是蔡楚生,他也被譽為中國電影現實主義風格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別是1930和1940年代的票房之最。
除此之外還有吳永剛、袁牧之、費穆。
第二代導演成功的實現了中國電影由默片向有聲電影的過渡,使中國電影在思想、藝術和技術上走向了成熟並開始直面社會現實問題,讓中國電影確立了自身的民族氣質和社會聲譽,並且嘗試拍攝了中國首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第三代導演,指的是那些1949年前後從影,主要活躍於‘17年電影’時期的導演(1949~1966),氣質最傑出的導演是“北影四大帥”、南北二謝以及桑弧等,而其中又以謝晉導演獲得國內外各種獎項最多、排片數量最多的導演,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有導演中藝術生命最長的一位。
第三代導演在技術藝術兩個方面成功實現了中國電影從黑白向彩色的跨越,確立了‘革命歷史題材’這樣一種新的影片型別,也集中推出了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
第四代導演,也就是改開前接受了電影教育,改開後才開始獨立執導的一批導演,比如張暖忻、謝飛、鄭洞天、黃健中、吳貽弓、吳天明。
這一代導演,很有特色,那就是誕生了一批卓有建樹的女性導演。
不過第四代導演,已經是退出了歷史舞臺了,現在引領著中國電影的是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基本出生於1950年代,是改開後北電培養的首批大學生,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張一謀、陳凱哥!除此之外還有黃建新、馮小寧等。
當然,還有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馮曉剛!
馮曉剛是不是第五代導演,一直爭議不斷。
因為馮曉剛不是北電畢業的,而是中戲曲畢業的,出道也比張一謀、陳凱哥等人要出道更晚。
可是偏偏從90年代中期到現在,十餘年時間,中國電影根本就繞不開馮曉剛,只要一說起賀歲檔,就會讓人想起‘賀歲之王’馮曉剛,他以己之力開創了賀歲檔。
馮曉剛與葛大爺這組黃金組合,就是最具票房號召力。
不歸入第五代導演,又讓第五代導演有些無光。
至於最近幾年不斷聲勢上升的第六代導演,大都出生於1960~1970年代,目前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他們於1980年代中後期分別就讀於北電、中戲、上戲、京城廣播學院等高校,並於1990年代初陸續開始拍片,主要代表人物有賈樟可、王權安、王曉帥、張楊、張遠等。
這一批導演最初以低成本的‘地下電影’首先在國外引起關注,作品大都遊離於現實主流社會與人生,基本上是對“個人成長經驗與記憶”的表達。
可惜國外再怎麼獲獎,電影也很難在國內上映,也很難得到廣眾的認可,電影會把投資人虧到吐血。
對於第六代電影,說實在的秦陽是很看不上,畢竟哪怕將時間尺子拉長十餘年,事實證明他們也未能獲得國內觀眾的認可。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