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暮歸澤陽城(第1/2 頁)
與各位看官分說一下,修道之人,境界和修為上的區分,主要講:五時 七候,境界也在此!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忌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
到達五時:抱一守中,制心一處,清淨的境界後,才算得道,保任住這個境界,持續修煉,方能夠顯現出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清心暢,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名觀心境:曰仙人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名通靈境:曰靈仙
第三候,延年千載,遊諸名山,飛行自在,騰躡煙霞,綠雲捧足。名洞玄境:曰飛仙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名神照境:曰真仙
第五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名通幽境:曰神仙
第六候,煉神合色,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名洞神境:曰至仙,修仙至此已是極限。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到此名靈元境,或造化境:曰玄仙,曰太乙,已是不可思議。
傳說中的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聖賢集會,弘演至真,或名洞元境,或太初境,曰金仙,曰大羅。
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曰混元境,或無始境,曰虛皇。
萬行休停,太虛之先,寂寥無象,名曰究竟,真一,道境。
這元璃數日前,大體上處於第四時,不過一日,過第五時,能顯第一到第四候境界。
這七候當中,並不是嚴格關卡,只是大體的顯象境界。並無嚴格區分,在實力更加難以區分,這些和擁有的法寶、天賦等手段關係更大一點。大家看三教大劫難時候,應劫的仙人稱號和戰績就明白了。
初來歷練尋寶時候,元璃不過懵懂青澀少年,尚沒有經歷過什麼磨難波折,此行修行上進展收穫之大,難以估量;
也許苦難和奮鬥,複雜波折的經歷,並不是修煉或者生活進階的必需品;苦難就是苦難,不一定產生價值,就算有,產生的可能還是負面價值;
天性淳樸,心性剔透,天然稟賦,直入真道,大道至簡,至道不煩才是修行真諦;方能有此緣法,緣法一事,當真是不可思議;
離開天櫃山北齊之國,元璃已經沒有興趣再遊蕩下去。正等回去參詳一番。目前自己的各種手段欠缺一些,這個才真正需要時間或者經歷才能夠獲得的。歸來途中,神行術,騰雲術,瞬移,這些法訣,在進入如今境界後,再施展出來,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以前不能理解的術法,甚至自己在天然稟賦方面特點,都更能理解的更加清楚。
回到了澤陽城,天色尚早,並沒有立刻去看望一下玉桃姐姐,也沒有去白眉那裡大吃一頓,也沒有去看望元琪兄弟,關注關注戰事。心境脾性竟與往日不太一樣,直入白鶴觀,還虛道長仍然不在觀裡。
稍息後,取出蒲團,找個舒服的坐姿安坐,鞏固一下境界,正是“淨境今登入,明然一派清。豁然無障礙,廣大更充盈”。
不知過去了多少日,靜極思動,走出白鶴觀;
澤陽城更熱鬧了,多了很多身著勁裝,行色匆匆各色人等,販夫走卒、鏢師、俠客,道士、僧侶應有盡有,大多都是生面孔,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