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被逼示威(第1/3 頁)
上回講到催木匠拜訪“馴象衛”遭怠慢,於轅門外打坐煉氣,卻以神識掃描發現此屯營情況不同。
“咦,既然‘軍籍百姓’生活比外界普通百姓要好的多,為何不限熱鬧景象?莫非這‘馴象衛’有異?”
其實,催木匠沒注意此時自己身處明朝晚期,各地衛戍駐軍待遇遠不能與建國初期相比,即便是駐紮在京城附近的戍衛軍,其軍餉也不過如此。雖說歷朝歷代京城戍衛軍餉最高,但戰力未必最高。
京城衛戍乃歷朝歷代最精銳的軍隊,福利待遇最好,平時少有作戰任務,每天除了例行訓練就是維持京城治安,到休息日便可享受其私人生活。因此,京城戍衛不稀罕屯田,畢竟天子腳下待遇好。
究其原因,便是京城衛戍軍每月軍餉和糧食補助非常多,畢竟朝廷收取天下屯田軍籍的賦稅,一多半都是用在京城衛戍部隊之上。衛戍部隊都駐紮在京城附近各郡縣,普通士兵軍餉甚至超過縣令。
此外,衛戍大兵們在京師附近都有自己的房產,且都是由朝廷提供,只要衛戍大兵們不退伍,基本上房子可以隨便住,就算是退伍了,衛戍大兵們也可付出房產一半的價格,輕鬆購買下這棟房子。
衛戍大軍的“軍籍家屬”每月也有補貼,不僅讀書免費,而且還給予生活補助。因此,可以認為京城衛戍大兵及軍屬門,算得上是大明王朝中層收入水平的階級,即相當於後世的所謂“中產階級”了。
儘管京城衛戍部隊內部也有著嚴格的制度要求,但其福利待遇依舊很高,比如士兵們陣亡後,其家屬可獲得一大筆賠償。同時,那些在戰鬥中陣亡士兵的男性後代也擁有一個京城衛戍的入伍資格。
不過,與京城戍衛比較後,則“屯田”和“紮營”相互兼備的駐軍模式常用於邊關守軍,即“衛所”。
這類軍隊每天都得面對突如其來的敵人或是突發的戰爭,並且軍隊還不能隨便調動,只能在固定地區活動。因此,邊境“衛所駐軍”是施行屯田、紮營兼備模式的最佳“試驗品”,且有利於應對戰爭。
負責“屯墾”的“衛所駐軍”日常多數時間都是訓練,訓練之餘會在駐地周圍開墾荒地讓家屬耕種。
有了屯營根據地,且家屬在這裡耕地,衛所士兵便擁有耕地所有權,還享受著屯營制度的福利。更誇張的是,邊關地區屯田營軍人耕地收入三成上交給軍營,七成自己享用,朝廷不收取任何賦稅。
衛所軍屯大多處於偏僻地區,所有當地的屯營施行分地政策,每個士兵都有一塊房屋用地。將士們可以直接建房子,還不用給任何錢。雖說此模式很有誘惑力,但邊關將士也常年受到外敵的威脅。
將士們經常不知明天是否還能活著,邊導致在邊疆地區的“衛所軍屯”成為一種高風險職業。因此,朝廷每年還專門撥款給邊關戰士們,使其福利待遇快接近京城衛戍的了,但多是有錢拿沒命花。
於是,為了撫慰邊關戰士之心,朝廷對邊關駐軍和敵方走私商販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千萬別以為邊關戰士每天都是灰頭土臉,殊不知其腰包裡是相當鼓的,畢竟都是拿命在為朝廷效忠。
可是,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如果朝廷對其始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打仗不賣力怎麼辦?
對於這個問題,歷朝歷代統治者思考都是非常成熟,畢竟邊關戰士的家人養尊處優的生活在屯營地區,一旦他們不賣力禦敵,則遭殃的就是他們的家人。
因此,邊關戰士為了守護家人都是賣命的在作戰。所以,這衛所屯兵不僅有錢,並且還很有戰鬥力,甚至戰鬥力比京城衛戍部隊還厲害,甚至千人的邊關軍隊,可以抵擋住萬人以上敵軍部隊進犯。
“衛所屯田制”和“紮營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讓駐軍將士們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