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東窗事發(第2/2 頁)
察覺,便匆匆結束通話了電話。
第二天,林耀東診室來了一位年輕的女孩,叫楊玲,因為痛經前來就診。
“患者自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月經不規則,或提前,或推遲,經期前後少腹脹痛不安,經期約3-4天,量少,色暗,有血塊,得溫則痛減,大便難解,乾結。”
林耀東在一邊詢問病史,一邊用電腦記錄患者的醫案。楊玲坐在凳子上,表情異常的痛苦,一邊用手捂著自己的小腹,另外一隻手則撐著下巴看著林耀東。
“美女,你這妝化得太厚了。”林耀東看了看楊玲的臉後,說道,“伸下舌頭出來,給我看看。”
楊玲伸出了舌頭。“將舌頭往上翹一下,我看一下舌絡。”林耀東囑咐道,隨後在病案上記錄著,舌淡暗,苔薄白。
“你把手放到我桌面上的脈枕上,我給你把個脈。”隨後,楊玲便把手按林耀東的要求,輕輕放在固定的指定位置。
林耀東把完兩隻手的脈搏後,皺眉思索片刻,病人脈象脈弦而澀,結合患者的舌脈象和臨床表現,應當是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
西醫學對痛經的理解與中醫不同,痛經作為最常見的婦科症狀之一,指行經前後或月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墜脹,伴有腰痠或其他不適,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
可分為:原發性痛經:通常是由於子宮收縮過度引起,伴隨著子宮內膜組織的脫落,導致子宮缺血和缺氧,進而引起疼痛。可能與生活習慣、情緒變化、激素水平等因素有關。
繼發性痛經: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這些疾病導致子宮內膜異位、子宮異常收縮等症狀,引起月經期間的疼痛。
而在中醫來看,無非就兩種原因,一種是不容則痛,另一種便是不通則痛。
這病人少腹脹痛,喜溫,得溫則痛減,夾有血塊,是因為受寒之後,寒邪痺阻經絡,導致血塊淤積,氣血執行受阻,則出現不通則痛。屬於實證。所以應當以少腹逐瘀湯治之。
楊玲見林耀東皺著眉頭,有些擔憂地問道:“林醫生,我這病嚴重嗎?”
林耀東回道:“不嚴重,我給你開幾劑中藥。大概1周左右就能緩解。”
楊玲聽到中藥,有些驚訝的問道:“啊?吃中藥啊?林醫生,能開西藥嗎?中藥又苦,又要自己熬,太麻煩了。”
“怎麼?你不想吃中藥啊?”林耀東疑惑地看著她。
楊玲點了點頭,“最主要是中藥太苦,太難喝了,我在外面已經喝了好幾年了,一點效果都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