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3 頁)
5500,不對稱的&ot;等式&ot;&ot;中國航空公司&ot;簡稱&ot;中航&ot;。
兩排西裝革履的東方人、西方人,手持高腳杯,在彼此寒暄之時,餘光卻時不時地往長條桌面上集中。
隨著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博群與美國&ot;飛運公司&ot;駐中國代表馬克思s普霖互換文字,稀疏的掌聲加幾下鎂光燈閃爍後,1930年8月1日,&ot;中國航空公司&ot;的牌子正式掛在了上海廣東路3號的六樓上。
據說,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家合資企業。
據說,光是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的談判,就用了八個月的時間。
一個是除了&ot;空中的風&ot;什麼都沒有卻要堅持&ot;絕對控股&ot;,一個幾乎要傾其所有卻必須時時刻刻都處於&ot;服從&ot;的位置。一邊明顯是步步緊逼似的&ot;強詞奪理&ot;,1942-194513哭泣的藍天一邊是節節敗退後的&ot;據理力爭&ot;!
出身望族、舉止優雅、有著紳士般風度的普霖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一個資本定為1000萬股的航空公司,飛機是自己的,駕駛員是自己的,機務、導航、通訊、耗材都是自己的,怎麼偏偏只能&ot;認購&ot;4500萬股?對方幾乎身無&ot;分文&ot;,卻必須要佔&ot;5500萬股&ot;。
不知道美國&ot;飛運公司&ot;這位中國總代表在談判時是否諳熟&ot;空手套白狼&ot;這句中國老話?談判桌上,普霖幾次把激憤的目光投向了交通部長王博群,老練的部長先生立刻顧左右而&ot;言他&ot;…私下,餐桌上,普霖終究想打破這個謎,部長哈哈一笑:
&ot;事關國家主權…&ot;同期,國民政府還和德國&ot;合資&ot;,成立了&ot;歐亞航空公司&ot;。但經營慘澹,一直是&ot;默默無聞&ot;。
無論是&ot;中航&ot;還是&ot;歐亞航空公司&ot;,開航最初幾年並不順利。飛機效能低劣,不熟悉&ot;國情&ot;的外籍飛行員(正駕駛全部是外方),無法準時到達的零部件(&ot;中航&ot;飛機零部件是由美國經太平洋運來,&ot;歐亞航空公司&ot;是經歐亞大陸最後從蘇聯運抵),導致了多起事故的發生,而國民政府無法&ot;控制&ot;的省份也在航線開闢上處處刁難。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