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第1/2 頁)
此時雲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叛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由於副將龍在田早在張獻忠谷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便派人向孫可望求援,告知:&ldo;假大義來討,全省可定也。&rdo;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認為這是擴大農民軍轄地的好機會,便以為黔國公復仇的名義出兵雲南。沙定洲聞訊,驚恐萬狀,棄昆明南逃。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各族人民爭相歡迎。八月,四將軍在昆明共同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仍然保持著農民軍的傳統:&ldo;每公事相會,四人並坐於上&rdo;,&ldo;然各營諸將賞罰,則一尊於可望。&rdo;
隨著個人地位的提高,孫可望的野心逐漸膨脹。明朝原御史任僎,投其所好,建議孫可望稱帝,李定國等不同意。孫可望便與親信王尚禮策劃,欲壓服李定國,樹立個人權威。清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初一,各部隊同赴演武場集合,李定國部先入武場,軍中按慣例放禮炮,升帥旗。孫可望指責李定國目中無他,發令杖責李定國一百軍棍。李定國為防止分裂,聽從白文選勸告勉強同意受責,諸將求情才被杖責五十軍棍。從此,兩人矛盾公開化。
清順治六年(1649年)四月,孫可望派楊畏知為正使,與南明永曆政權談判&ldo;聯合恢剿&rdo;,並要求封為秦王。但是孫可望的要求卻被永曆帝朱由榔及其臣屬拒絕,孫可望在任僎的攛掇下,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自稱&ldo;秦王&rdo;,改雲南為雲興省,鑄銅幣&ldo;興朝通寶&rdo;。李定國對此很不滿。九月,孫可望率軍入貴州,並分兵取川南,擴充根據地。李定國被派進攻安順。很快貴州被平定,孫可望自往貴州,留李定國固守雲南。李定國加緊練兵,準備東進,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南明永曆小朝廷的處境卻江河日下。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佔湖南後,翌年又攻佔桂林,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南寧,只得依靠大西軍這唯一的一支力量了。清順治八年(1651年)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貴州,封孫可望為冀王,但孫可望不接受。李定國等勸孫可望仍派楊畏知談判,孫雖然表面答應,暗地卻派出精兵赴南寧,殺死南明永曆政權五大臣,逼迫朱由榔改封他為秦王。年底,南寧又陷落,朱由榔倉皇逃走。
清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朱由榔接到貴州安龍,改名安龍府,並答應每年向南明永曆政權&ldo;致銀八千兩,米百石&rdo;,而朱由榔則允許孫可望今後&ldo;大小戰爭,誅斬封奏,先行後奏&rdo;。這樣,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留在雲南的李定國,為了&ldo;聯明抗清&rdo;,繼續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使滇南出現&ldo;外則土司斂跡,內則物阜民安&rdo;的大好局面。他終日操練兵馬,製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內練就精兵三萬。同時,還舉行了生童考試,對考中秀才者,發給賞錢三百串,鼓勵大家用心讀書,並準備實行科舉考試。隨著聯明抗清陣線的形成,李定國已做好了進攻的充分準備。
清順治九年(1652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ldo;駕前軍&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