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2 頁)
鞏固的朱氏世襲統治。在屠戮功臣、改組國家中樞機構的同時,他又大封諸子為王,予以厚祿,尤其是對年長諸子,如秦王朱樉、晉王朱、燕王朱棣、楚王朱楨、齊王朱榑等人均授以兵權,分別派遣他們治兵於腹裡或邊塞要地,任命他們率領大軍出發徵討或負責軍屯戍邊等。朱元璋的意圖是&ldo;立太子為天下本&rdo;,&ldo;用宗室以為天子屏藩&rdo;,由自己的兒子們掌握軍事大權,以之作為朝廷的支柱,既可不虞反側,又可鎮壓一切異己力量。
事實證明,在立太子定儲位的同時,大力培植和加強諸王的軍事政治力量,是一項自相矛盾的錯誤政策。由朱元璋親自確立的明代立儲、封王全部歸朱氏皇族宗室的做法,不但在財政和民政上成為朝廷的大累贅,而且實際上對皇位繼承和行使皇權造成了極大威脅,一度成為全國性大動亂的源頭。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按照傳統的做法,冊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即法定的繼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之後集中全力廢黜諸王,實行堅決的&ldo;削藩&rdo;政策,但是燕王朱棣打出&ldo;清君側&rdo;的旗號,舉兵南下,攻陷南京。應該說朱元璋屍骨未寒,其親自確立的立儲和封王的辦法就已經完全破產。他的子孫們兵戎相見,交相聲討廝殺,根本的原因當然是由於對皇位的爭奪。朱棣在消滅建文帝勢力登上帝位後,仍然是按照傳統的做法,封嫡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立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亦即為第二位繼承人,同時也同樣實行&ldo;削藩&rdo;政策。但令朱棣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幾個兒子也為奪取皇位繼承權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朱棣一度甚至受讒輕信,差一點就要將朱高熾廢黜並殺掉。朱高熾雖然最後勉強繼位,但在位僅八個月即去世,其子朱瞻基順序繼承,但開始時地位並不穩固,漢王朱高煦以皇叔之尊舉兵反叛,欲重演&ldo;靖難&rdo;之事,後被戡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