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2 頁)
皇家特務機關:錦衣衛與東西廠(2)
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恢復了西廠,又設內行廠,由他直接指揮,以監視其他的官員為業。連錦衣衛、東廠、西廠也在內行廠監視之列。劉瑾被誅之後,內行廠撤銷。
宦官擅權的始作俑者王振
王振(?~1449),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一說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永樂時入宮為宦官。宣宗時曾在內書堂讀書,並在英宗為太子時侍奉東宮。王振與明英宗的關係非比尋常,他是伺候英宗的貼身太監,由於當時英宗年齡太小,難免貪玩,王振便常常投其所好陪他一起玩耍,因而他又是英宗最親近的朋友。由於王振曾經讀過一些書(這在當時的太監中是不多見的),因此在玩樂之餘還教英宗念書,可以稱得上是英宗的啟蒙老師,英宗很尊敬他,總稱他為王先生。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年僅9歲的英宗即位,英宗自然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英宗祖母、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張太后雖然秉政,並不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國家一切政務交給內閣大臣&ldo;三楊&rdo;‐‐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英宗即位後,很自然地要重用自己喜愛的王振,讓王振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
王振是明代宦官專權的始作俑者。與其他太監不同的是,王振在內書堂念過書,是個&ldo;文人型&rdo;宦官,這是他獨具的優勢,所以在專權過程中,在如何控制皇帝、如何解除太后對他的防範、如何超越內閣對他的鉗制等方面,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手腕和伎倆。
太皇太后張氏賢明有德,她看到王振逐漸有抓權攬政的跡象,害怕前朝宦官專政的歷史重演而斷送大明江山,一再提醒英宗嚴防宦官專政,並差點殺了王振,只因英宗苦苦求情,才饒了王振性命。
正統五年(1440年),輔政閣臣楊榮病故。兩年後,太皇太后也病故。閣臣楊士奇因兒子楊程殺人,心憂染病,不再上朝,碩果僅存的楊溥也因年事已高,不再過問政事。新選入閣的大臣馬愉、陳循等人,因為資歷輕淺,難以左右朝中局勢。王振擅權的障礙都已不復存在。此時,16歲的英宗辦事缺少主見,只有事事依從王振。
智化寺山門(寺內曾供奉王振塑像)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以求高升。一次,工部郎中王佑到王振府中探望。王振看到王佑沒有留當時非常流行的鬍鬚,就問他:&ldo;你怎麼沒有鬍鬚啊?&rdo;王佑不加思索地朗聲回答:&ldo;老爺沒有鬍鬚,兒子我怎麼敢留呢?&rdo;這一句話使王振哈哈大笑,爽快地答應收下這個乾兒子,並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此後,王佑官運亨通,平步青雲。當然,也有剛正不阿的。巡撫山西、河南的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ldo;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rdo;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ldo;我帶有兩袖清風!&rdo;這就是&ldo;兩袖清風&rdo;的來歷。
王振此時幾乎完全控制了英宗,肆無忌憚。宮門口那塊高三尺,上面鑄有&ldo;內臣不得幹預政事&rdo;的鐵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立,這一祖訓一直被王振視為心頭之患。太皇太后死後不久,王振便命人摘去鐵牌,去掉了這把高懸於其頭頂的利劍。
王振把持朝政,心狠手毒又詭計多端,擅權之後,大肆安插親信,殘害忠良,在朝內逐漸組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集團,其勢力不斷擴張。王振及其親信大肆收受賄賂,購置良田美宅。而昏庸的英宗竟然更加重用王振,一時間,朝廷內外烏雲密佈,百官庶民提心弔膽地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