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3 頁)
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鐘山西南麓新築宮城和改築南唐以來的金陵城;第二階段,向北拓寬舊城直到江邊;第三階段,建造聚寶門、三山門、通濟門等主要城門,並新筑後湖城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階段,建造外廓城。
南京城牆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是先改建南唐遺留的金陵城,再在東邊建造一個方形的皇城。朱元璋的著名軍師劉伯溫所勘定的皇城位置,雖然位於鐘山的&ldo;龍頭&rdo;之前,乃&ldo;風水寶地&rdo;,但由於這一帶是前湖(燕雀湖),地勢低窪,朱元璋只好調集幾十萬民工來填湖,由於工程浩大,因此南京民間有&ldo;遷三山填燕雀&rdo;的傳說。還盛傳朱元璋曾把住在湖邊的一個叫田德滿的老漢投入湖中,作為&ldo;填得滿&rdo;的&ldo;吉兆&rdo;,田德滿因此被朱元璋封為神。
在南京城修築過程中,還有一個傳說與富商沈萬三有關。沈萬三資助築城的故事,可說在南京是家喻戶曉。據說,沈萬三原來是南京的漁民,打魚時打到了一個聚寶盆,從此變成金陵鉅富。明朝初年,建築南京城南門(今中華門)時,砌起即塌,屢次修築不成。有人說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獻計,要借用沈萬三的&ldo;聚寶盆&rdo;。朱元璋命人把沈萬三召來,對他說:&ldo;你家的寶盆能聚金銀,也該能聚土吧!&rdo;便強行借來沈萬三的&ldo;聚寶盆&rdo;,埋在第一道城圈內東邊的城下,這段城牆便不再坍塌了。因此,南京城的南門叫聚寶門。
朱元璋興建南京城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驚人的。僅承擔造城磚的單位就有1部(工部)、3衛(橫海、豹韜、飛熊)、28府(州)、118個縣、3個鎮。他們按照統一的規格尺寸,燒造大型城磚,運送南京。磚的質量很高,上面刻有造磚府縣、監造官員和工匠的姓名、年月。磚的長度一般在40至45厘米,寬度在20厘米左右,厚度約10厘米,重量從10餘公斤到20餘公斤不等。大部分都是質地較為細密的青灰色磚。大部分的城牆都先用花崗巖或石灰岩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裡,都澆灌一種&ldo;夾漿&rdo;。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凝固後黏著力非常強,能夠使城牆經久不壞。
南京聚寶門四重券式門洞明初建成的南京城,南北長,東西窄,把建康故城、南唐金陵城、石頭城和歷代設定的幾個作為州府治所的小城,統統包進南京城裡。可以說是集南京歷史上各代城池之大成。
明代南京城分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城四層。南京城突破了中國古代都城採取方形規則,宮城位於都城中部偏北的舊制,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地理形勢和防守需要築城,使全城呈南北狹長、東西略窄的不規則形狀,並將宮城單獨置於都城東部。
南京古城牆藏軍洞城牆依山傍水,高度和寬度因地制宜,不求一致。最高處達60米,最低處僅10多米。厚度最寬處達25米,一般在7~10米之間。南京明城牆有城門13座,水關2座。城牆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餘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鐘樓和鼓樓。城門的上部都有高聳的城樓,而以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牆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ldo;甕城&rdo;,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儲存完整,而且有所謂&ldo;藏軍洞&rdo;這樣的特殊設施。&ldo;藏軍洞&rdo;實際上就是裡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ldo;藏軍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