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正統七年張太后病重,不久過世。病危時,還召見楊士奇、楊溥,詢問國家現在還有什麼大事要辦,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還在的時候,把該辦的事先辦了。楊士奇接連上書指出國家急需辦而還未辦的事情。可惜,楊士奇第三封奏疏還沒上,張太后便病逝了。由於失去張太后的鉗制,幾位重臣又死的死,辭職的辭職,王振肆無忌憚,開始擅權,朝臣中附和自己的便大加提拔,反對自己的一律排擠,搞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他還把明太祖掛在宮內的那塊&ldo;宦官不得干政&rdo;的鐵牌給摘了下來。正統十四年,他慫恿皇帝親徵瓦剌,由於準備倉促,而王振又越俎代庖,幹預軍隊的指揮,導致明軍最終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ldo;土木之變&rdo;。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亦妻亦母萬貴妃
萬貴妃像明英宗被瓦剌所擄後,舉朝震驚。皇宮裡更是人心惶惶,孫太后(宣宗時的孫皇后)和英宗皇后錢氏馬上搜羅宮中的金銀珠寶,滿滿地裝馱了八匹馬,派太監運送給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瓦剌好不容易擄獲英宗,以為奇貨可居,當然不肯。天不可一日無君,贖不回英宗,而此時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才兩歲。國家這時面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沒有一個年長的君主實在難以應付這次災難。因此孫太后便立英宗的弟弟為皇帝,也就是景帝,而朱見深則被立為皇太子。景帝當然希望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侄子朱見深。在景泰三年,朱見深被廢為沂王。後來明英宗又重新奪回皇位,朱見深才被復立為皇太子,朱見深得到儲君之位可以說是經歷了頗多的磨難。在這重重的磨難中,朱見深的身邊一直有一個宮女陪伴著,這就是後來的萬貴妃。
萬氏是山東諸城人,四歲的時候便已經入宮,原本是孫太后身邊的宮女。她面目清秀,又聰明伶俐,是孫太后的心腹,經常隨侍左右。此時皇太子太小,孫太后便讓萬氏去照顧他。可能與小時候的遭遇有關,憲宗生性懦弱,什麼事都很依賴萬氏。傳說,萬氏在憲宗身邊,經常是戎裝打扮,憲宗十分喜歡。可能過早地經歷政治上的險惡,給憲宗心上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憲宗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因此他覺得有錦衣衛、東廠這兩個特務機構還不足夠,又增設了西廠,來刺探情報。而萬氏的戎裝打扮也可能會給憲宗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憲宗又有點口吃,不喜歡見生人。但是皇帝要上&ldo;經筵&rdo;,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懦弱的他當然不敢違反。每次上課,他坐在位子上,任憑翰林院的講官怎麼問難,他總是一言不發,好像在聽,又好像沒在聽,講官對此毫無辦法。下課之後,按例皇帝要留講官們吃飯的,以示尊師之意。這次皇帝總是要開口,憲宗就只講一句:&ldo;先生吃酒飯!&rdo;就讓太監們示意講明刺繡芙蓉鴛鴦圖官退下。憲宗的這些心理,從小照顧憲宗長大的萬貴妃當然知道,這也是萬氏以後雖年老色衰,但卻始終受寵的原因。憲宗待萬貴妃也與別人不同,叫她&ldo;萬侍長&rdo;。在憲宗那裡,萬貴妃扮演的是亦妻亦母的角色。
憲宗朱見深十六歲即位,萬氏已經是三十五歲了,半老的她依然風情不減,而且更加懂得迎合帝意。憲宗幾次想立萬氏為皇后,但阻力太大,因為舉國上下不會同意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隨侍宮女來母儀天下。後來萬氏只是得了一個貴妃的封號,可在皇帝的心中,萬氏的地位與皇后是一般無二的。萬氏平日也仗著皇帝的寵愛,橫行後宮,不把皇后放在眼裡。吳皇后憤憤不平,一次抓著萬氏的過錯,令宮婦杖責萬氏。萬氏何曾受過這樣的罪,馬上到憲宗面前哭訴,憲宗龍顏大怒,馬上把剛立為皇后的吳氏廢掉,改立王氏為後。由於有前車之鑑,王皇后謹小慎微,處處對萬氏寬容退讓,萬氏成了後宮實際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