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事實上,崇禎為人極其好名,怕人議論,如此他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能做一個從善如流的好君主,但在需要君王有決斷的亂世,這就成了崇禎致命的弱點。崇禎也明白當時的明軍無法兩線作戰,對於起義軍,招了又叛,叛了再招,對之進行招撫根本毫無用處,只能加以剿滅。如今之計,只有先和滿清議和,攘外必先安內,徹底解決內亂,才能一致對外。因此崇禎暗中叫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滿清議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馬紹愉出關和皇太極談判。馬紹愉回來後,把和議情形密報陳新甲,陳新甲看完後,隨手放在桌上,被家僮以為是塘報,發了抄,和滿清議和的事也因此敗露。
本來和滿清議和在當前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沒有什麼不對,很多大臣看出了這一點。但是當時黨爭正烈,誰也不想給對手一個攻擊的口實,大家也都只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話。訊息傳出後,滿朝大嘩,紛紛說不可議和。崇禎極為好名,在群臣的輿論壓力下,崇禎並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是極力遮掩,把議和之事全部歸罪於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最後被處死。而周皇后所提南遷之事,結果與議和這件事大同小異。崇禎和廷臣們在討論南遷之事時,崇禎都是作出不允南遷的姿態,朝臣既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害怕自己貿然提出南遷,皇帝會加以怪罪。即使皇帝同意南遷,但如果因此委派自己留守京師呢?京師是無法守得住的,失陷京城的大罪也不是自己所能擔當的。君臣各有各的心思,南遷之事一拖再拖。當時有朝臣提出折中的辦法,皇帝既然不肯南遷,那就讓太子先到南京,以防萬一。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我們知道,後來北京失陷後,崇禎的幾個兒子都沒有逃出來,因此,幾個南明小王朝,把不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對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上,不但不能一致對外,反而內鬥加劇。如果太子先到南京,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繼承皇位,少了內鬥,明朝或許還可以暫時偏安於南方。但是崇禎說:&ldo;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事,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rdo;崇禎自己不南遷,也不讓太子先行,最終的結果大家一起死守著北京城,坐待滅亡。
法國人所繪《崇禎皇帝自縊圖》煤山自縊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夜間,農民起義軍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太監曹化淳開啟彰義門,農民起義軍一擁而入。太監張殷勸朱由檢投降,被他一劍殺死。
此時,朱由檢已是精疲力竭,感情從憤恨、失望轉向了瘋狂,他把周皇后和袁妃叫來,連呼左右進酒,一口氣飲了幾十杯。他覺得,不能看著他的愛妃陷入敵手,於是揮劍將袁妃砍死。皇后急赴坤寧宮自縊。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檢悲嘆道:&ldo;汝為何生我家!&rdo;一劍砍去,公主揮臂遮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接著,他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但他越絕望,求生的本能則越強烈。於是,他換上了便服,準備出城。他混在太監中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假言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太監奪門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負責守城的戚國公朱純臣家,朱的家人說朱赴宴未歸。朱由檢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實在是太沉重了,怎麼也無法開啟。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
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在宣威門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率領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守衛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北京內城被攻陷。朱由檢得知這個訊息後,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可是鐘聲再響也沒召來一人。於是,他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這裡是昔日檢閱內操之處,如今成了他去面見列祖列宗的地方。他卸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