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2 頁)
朱標死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選,可惜他在十年前就死了,這樣朱標次子朱允炆就成為首選。然而朱元璋擔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難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翰林學士劉三吾認為不可,&ldo;立燕王,置秦、晉王於何地?且皇長孫四海歸心,皇上無憂矣&rdo;。朱元璋於是下定決心,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召集諸子於東宮參見朱允炆,行宮廷儀制,也就是讓朱允炆的叔叔們拜見未來帝國的皇帝。厚道謙和的朱允炆內心很是不安,於東宮按朝廷禮儀受拜後,趕忙入內殿,以&ldo;家人禮&rdo;拜見諸叔。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在遺詔中說朱允炆&ldo;仁明孝友&rdo;,這是為史家所認同的。於是,生性&ldo;仁明孝友&rdo;的朱允炆在21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正式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建文元年,繼承了朱元璋開創的一統天下。兩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朱元璋最初不願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朱允炆像他的父親朱標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重,日後駕馭不住眾臣會吃大虧。但外表仁弱的皇太孫登基伊始,就開始著手變革他祖父所開創的大明王朝。
&ldo;秀才朝廷&rdo;朱允炆即位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稱&ldo;建文新政&rdo;。
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輕文的局面。朱允炆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了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ldo;建文&rdo;,與祖父的年號&ldo;洪武&rdo;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朱允炆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
南京貢院朱允炆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翰林侍講方孝孺等。由於朱允炆所依賴的大臣多為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ldo;秀才朝廷&rdo;。朱允炆使文人們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他們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因此他們的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朱允炆忠心耿耿,這也是後來大批文臣甘願為他殉難的原因。
朱允炆採納這些謀士的建議,首先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以剛猛治國,嚴刑峻法。朱允炆即位僅一個多月,就下詔全國行寬政,平反冤獄,使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發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裡的罪犯人數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朱允炆特下詔&ldo;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rdo;。對於佛道勢力多佔良田的現象加以限制。
壯志未酬失帝位 不知所終千古謎(2)
另外,在吏制方面,朱允炆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他在位的四年間,撤銷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朝廷內,朱允炆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
可以說,朱允炆的一系列措施,改革了洪武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