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實在沒辦法過下去,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只好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但寺裡也沒有更多的餘糧,他只做了幾十天的和尚,便被打發出門,一路流浪乞討,雲遊四方。
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覺寺。三年艱難困苦的流浪乞討生活,使他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社會閱歷,磨鍊了他的堅強毅力,但他也飽嘗了顛沛流離的艱辛和痛苦,鑄造了他性格中殘忍、猜忌的一面。這段生活經歷對於他以後事業的成功,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朱元璋回鄉以後,當時的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今安徽阜陽)首舉義旗,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很快影響全國各地。他們以紅巾包頭,故稱為&ldo;紅巾軍&rdo;。次年二月,郭子興等人也率眾在濠州起兵響應,佔據了濠州城。
明代的皇帝制度(3)
身居清靜之門的朱元璋,親眼目睹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心情難以平靜。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由兒時的夥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二十四歲。
郭子興像亂世成英雄朱元璋入伍後,打仗機智勇敢,又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為親兵九夫長,並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為妻,由此朱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此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逐漸掌握了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兵成為擁兵十萬的大元帥,在通向皇帝的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勤奮好學,在打仗的間隙也不忘記讀書學習,同時喜歡結納儒士。他先後網羅了李善長、陶安、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經常與這些人一起討論,談古論今,分析時勢,請他們幫助出謀劃策。
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朱元璋親督水陸諸將攻佔集慶,並將之改名為應天府,作為他發展的基地,自稱吳國公,同時,採納儒士朱升的建議,&ldo;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rdo;,大力發展生產,為以後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他集中兵力在鄱陽湖擊敗陳友諒,然後掉頭東向,擒殺張士誠,又制服了浙東的方國珍,平定了福建的陳友定,接著又乘勝南進,攻克廣東、廣西,佔領了除四川、雲南之外的整個南部中國。
朱元璋北上滅元圖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又調集精銳部隊,不失時機地北伐。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統治中國近一百年的元朝遂滅亡。在南征北伐取得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四十歲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登上皇帝的寶座,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南京為首都。經過十六年的戎馬生涯,朱元璋終於由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強化皇權在後人眼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性格複雜、經歷傳奇的歷史人物。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說:&ldo;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rdo;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在他的身上,豪氣和匪氣並存,賢明與暴虐共處。這一點在他的統治體制尤其是強權政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元璋出身平民,比較瞭解社會的真實情況,認為元朝滅亡是由於權威下移,君主為臣下所矇蔽,不瞭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堅決貫徹,因此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政治體制,以確保不會出現主荒臣專的局面。
建於明洪武七年的光嶽樓明朝初年,政治體制基本沿用漢唐和元朝舊制,在中央設三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