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第1/2 頁)
韃靼敗後,瓦剌部又逐漸強盛起來。瓦剌首領仗恃勢強,出兵襲殺了韃靼首領本雅失裡,並一再聲稱要進攻韃靼。阿魯臺多次請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為其故主本雅失裡報仇。
朱棣為了滿足韃靼部的請求,也為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決定親率30萬大軍徵討瓦剌部。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車駕由京師出發,四月,師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舉行大規模閱兵式。此役,朱棣部署精當,親自衝鋒陷陣,大敗瓦剌軍。瓦剌部受此重創,此後多年不敢進犯明邊。
韃靼部在明朝幫助下打敗瓦剌後,經過數年的恢復,勢力日漸強盛起來。阿魯臺改變了對明的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朱棣決意第三次親徵。大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呼叫驢34萬匹,車17萬多輛,輓車夫23萬多人,共運載糧食37萬石,隨大軍出征。阿魯臺聽說朱棣親徵,連夜逃走。回師途中,朱棣大敗阿魯臺之羽翼兀良哈部,九月初,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韃靼首領阿魯臺以為明朝放鬆了警惕,不會出征,決意率眾襲擾明朝邊境。朱棣聽說阿魯臺又來侵犯,決定再次親徵。九月上旬,阿魯臺部眾阿失帖木兒降附。十月,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來降,朱棣立即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十一月班師回京。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阿魯臺出兵擾襲大同等地,朱棣決定第五次親徵。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後,屢次請求率兵攻擊阿魯臺。這次,朱棣批准了他的請求。四月,師出北京北上,進軍途中,阿魯臺逃跑,明軍分兵搜抄未見蹤影。朱棣遂下令班師。七月,回師至榆木川(今內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軍中,終年65歲。
明成祖五次親徵蒙古,都沒能真正同蒙古主力決戰,耗費巨大而收效甚微。但從客觀效果上說,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明朝邊境各民族的安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鄭和下西洋(1)
南洋土著人向鄭和貢獻方物
在明朝,宦官亂政是出了名的。但也有宦官為推動歷史的進步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七下西洋的鄭和,其身份就是太監,所以也有&ldo;三保太監下西洋&rdo;之說。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洪武四年(1731年),鄭和出生。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以博友德、藍玉為首領,進入雲南。第二年,明軍平定雲南。正在這一年,鄭和的父親病故,由於家庭遭受如此變故,再加上當地連年戰爭,鄭家的生活更加艱難困苦。12歲的鄭和被送到北平,成為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僕人,後來做了宦官。
鄭和做宦官期間,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又勤勞謹慎,很快取得了燕王的信任。在&ldo;靖難之役&rdo;中,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朱棣登上皇位後對鄭和更加信任。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及所鑄銅鐘&ldo;鄭&rdo;字,賜他為姓,並提升他為內宮兼太監。由於鄭和小名&ldo;三保&rdo;,人們也叫他&ldo;三保太監&rdo;或&ldo;三寶太監&rdo;。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明成祖之所以能選中鄭和,除了他認為他勇敢、機靈、有膽略之外,還因為鄭和既是回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於同西洋各地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交往,同時,鄭和又是宮廷內官兼太監,也可以兼為皇廷從海外採購奇珍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模型異寶。
鄭和七下西洋的具體情況是:
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