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第1/3 頁)
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突然患病,臥床不起。英宗趁機在宦官曹吉祥、大將石亨等人的幫助下復闢,重奪帝位,改年號為天順。英宗被放回來後,始終對于謙不顧他的生死拒絕議和並擁立景帝耿耿於懷,正月二十三日,以&ldo;謀逆罪&rdo;逮捕于謙,不久將其處死,時年60歲。北京百姓聽到于謙被害訊息,十分悲痛。據史書記載:&ldo;公被刑之日,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rdo;,&ldo;行路嗟嘆,天下冤之&rdo;。
于謙祠于謙死後,他的遺骸被人悄悄收斂起來,第二年運回杭州,葬於西湖三臺山麓。明成化二年(1466年),于謙的長子于冕上書替父伸冤,憲宗為于謙平反,並恢復于謙生前原有官爵,還下令將北京崇文門內西裱背衚衕于謙故宅改為&ldo;忠節祠&rdo;。弘治二年(1489年),孝宗下詔,在三臺山的墓旁建祠紀念。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百姓&ldo;皆世奉祀不絕&rdo;。
西子湖頭,三臺山麓,于謙墓和嶽飛墓遙相對應,為如畫的湖山,又添了幾分悲壯豪邁的英雄氣魄,正如清人袁子才詩中所說: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抗倭英雄戚繼光(1)
戚繼光像戚繼光用過的軍刀戚繼光(1528~1587),明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戚繼光自幼生長在將門,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軍事生活的薰陶,自小就立志保疆衛國,十六歲時,他就寫下一首名為《韜鈐深處》的五言律詩:
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這首詩表達了年輕的戚繼光已有保衛祖國海疆的遠大志向。十七歲時,戚繼光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十五歲的戚繼光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省沿海防禦倭寇軍務。倭寇指在日本內戰中失敗的流亡武士和商人,他們從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經常在中國東部沿海一帶搶劫中國商船,並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十五世紀後期,倭寇與中國沿海的劣紳奸商狼狽為奸,愈加猖狂,有時甚至深入內地,攻城略地,擄掠財物,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大禍患。戚繼光任都指揮僉事後,統轄3營24衛所。防線從江蘇、山東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山東半島的北端。海防線很長,而兵力有限,如何設防是個很大的問題。戚繼光走訪了當地許多官員、漁民,瞭解到一年之中倭寇活動最猖獗的時間多是3、4、5月和9、10月間,掌握了這幾個月間的天氣狀況以及船隻可能停靠的地方後,他採取了按照時間和地段重點設防的措施。同時整頓軍隊,加強訓練,嚴格軍紀,提高戰鬥力,於是,山東海防變得固若金湯,倭寇不敢再輕易騷擾,戚繼光在山東防倭初見成效。
由於戚繼光在山東抗倭有方,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又把他派往浙江,擔任定海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率軍抵抗倭寇,這一帶是倭寇活動比較猖獗的地區。戚繼光看到原來的軍隊素質很差,戰鬥力很弱,於是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組建新軍。這支四千多人的新軍,經過戚繼光的嚴格訓練,鴛鴦陣軍紀嚴明,精通戰法,訓練有素,進退有序,作戰勇猛。戚繼光還根據江南水鄉的特點,改革佇列,創造了著名的鴛鴦陣法,使長短兵器配合作戰,用火器、弓箭互相掩護,敵人進入百步之內用火器,進入六十步內用弓箭,敵人更近時,便用&ldo;鴛鴦陣&rdo;衝殺。這支軍隊在後來的戰鬥中屢戰屢勝,發揮了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