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3 頁)
親民治政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深知民間疾苦。在治國期間,他經常深入民間,親民治政,做了很多有益於黎民百姓的好事。
作為一位貧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對於農民沒有土地耕種的痛苦是極為清楚的。因此,在位期間,他做了一件大事:清丈全國田地,編制土地賦役管理檔案‐‐魚鱗圖冊,讓飽嘗戰亂之苦的百姓有了可以附著的土地。
當上皇帝後不久,朱元璋發現許多富民隱瞞田產、逃避徭役,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土地賦役制度改革,在繼承宋元相關制度的基礎上,啟動了全國範圍的魚鱗圖冊編造工程。朱元璋多次派人在全國範圍內核查田地,經過長期努力,終於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全面完成了魚鱗圖冊的編造工作,基本上掌握了全國的戶口和耕地情況,將全國的土地和人民編管起來,使民附著於土地,為其納糧當差。
魚鱗圖冊是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管理的產物,也是從我國幾千年來土地私有制管理模式中摸索出來的一種較為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多研究者認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明代的賦役制度從賦役並行逐漸走向租稅制,從過去稅人轉向稅物,從實物徵收轉向貨幣徵收,其轉折點就是魚鱗圖冊的編造。這是朱元璋的一大革新,被不少後世史學家所稱讚。
明代的皇帝制度(5)
談到朱元璋親民治政,不能不提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習俗‐‐春聯。據說春聯的發展也有朱元璋的一份功勞。據《簪雲樓雜記》一書載:有一年準備過年之時,朱元璋下旨各家各戶都應貼上一副春聯,以示慶賀。除夕前他微服上街視察,看到家家戶戶果然都貼上春聯,有的可稱佳作,心中甚喜。但他後來發現有一戶未貼,詢問究竟,才知是個目不識丁的閹豬人家。為此朱元璋興致來臨,揮筆為之寫下了一副春聯,上書:&ldo;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rdo;,寫完就吩咐戶主貼在門上。
誰知朱元璋回來檢視時,兩扇門板仍是空無對聯,很是納悶,便又進去詢問,那戶主忙答道:&ldo;您走後才知道是皇帝駕臨,怎能讓您的御筆親書遭風吹雨打呢?這不,我家正掛在正堂屋焚香祝聖呢!&rdo;朱元璋一聽笑逐顏開,馬上命隨從賞白銀三十兩。由於該聯對仗工整,用詞幽默奇巧,又道出了閹豬行業的特點,符合主人身份,所以歷來被視為&ldo;名對兒&rdo;,影響甚大。
明太祖朱元璋像生活簡樸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生活簡樸,嚴於律己。皇宮沒有畫梁雕棟,也從不種植奇花異草,倒是在空閒之地皆種瓜豆,也花紅果綠、鬱鬱蔥蔥的。每逢地方上遇特大災害,朱元璋與皇家的人都要吃一餐麥飯和野菜,以表與民同甘共苦。據說他一日三餐十分簡單,大多是一碗玉米粥,幾個窩窩頭或米飯,再加上一點辛辣葷菜,一般沒有大魚大肉,也從不上山珍海味。一直到年老身體不行時,這種簡樸生活才稍有改變。
一次,浙江金華府向他上供一袋香米,他覺得十分好吃,但怕擾民,僅吃一餐,剩下便如數退還,申斥不得再上供。但後來他念念不忘這頓香米飯,就叫人從金華弄來稻種,讓內臣在皇家苑林開出十幾畝水田,自己親自動手春插秋收。這樣,才算解決了饞香米飯的問題。
由於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自小就養成了吃苦的習慣,雖然後來坐上了皇位,但深知奢侈之風不可開,故對自己要求一直很嚴格。他一生謹言慎行,很少接近娛樂歌舞,不看戲聽曲,更無酣酒夜飲的習慣。唯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調節過重的腦力勞動。他一般不款待群臣,也不設宴席,就是設宴席也極其簡樸。據說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後,設宴款待開國元勛,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豬肉、一碗燉山羊肉、幾樣蔬菜、一壺水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