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第1/2 頁)
可惜的是,在這期間,李自成、張獻忠兩支大軍之間因種種原因產生了矛盾,再加上內部矛盾重重,其勢力逐步走向衰落。當時,為了保證四川的安全,張獻忠曾派人向北平定漢南地區,並攻打漢中,但卻被李自成部將賀珍擊敗。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南明福王弘光政權滅亡。十一月,清朝用剿撫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進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詔誘降張獻忠,勸說他歸順清朝。然而張獻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強了抗清的決心,一方面與明朝在四川的殘餘軍隊、地主武裝對抗,另一方面和清軍作激烈的鬥爭。
清順治三年(1646年)初,清朝改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和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大西農民軍撲來。當時,明朝參將楊展領兵復奪川南州縣,率師北指,與張獻忠的部隊激戰於彭山的江口,張獻忠大敗,退回成都。五月,豪格率清軍攻佔漢中。七月,為了北上陝西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北上迎擊清軍。十一月,張獻忠大軍紮營於西充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當時形勢緊張,原大西軍將領劉進忠叛變後,先在合州(今四川合川)同明軍曾英勾結,後又出保寧(今四川閬中),投降了南下的清軍統帥豪格。清軍以劉進忠為嚮導,進入川北。
李自成和張獻忠(3)
十一月二十六日,豪格派護軍統領鰲拜等將領,分率八旗護軍輕裝疾進,出其不意,對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二十七日晨,清軍隔太陽溪與張獻忠的農民軍相遇。面對這意外的突然來襲,張獻忠臨急應戰,指揮農民軍馬步兵分兩面抗擊清軍,但卻不幸中箭身亡,時年僅四十二歲。張獻忠犧牲後,他的部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馮雙禮等率領農民軍向南,後與南明永曆政權聯合,共同抗擊清軍,轉戰在西南各省的廣大地區,堅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吳三桂與清軍入關(1)
吳三桂,字長伯,遼東人,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父吳襄,字兩環,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武進士,崇禎年間先後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重要職務。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吳三桂自幼便粗通弓馬騎射,並以此而得中武舉。不久,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開始了政治生涯。
吳三桂像吳三桂的幼年,正是明朝衰落,後金興起,遼東邊境戰事頻繁的時期。因而從青年時期開始,吳三桂便隨父徵戰各處,並以此而小有聲譽。青年時期的徵戰生涯,豐富了吳三桂的閱歷,並鍛鍊了他的組織能力,而明清之際複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也為吳三桂以後的軍事、政治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明清在關外對峙時期,吳三桂作為明朝將領,雖然參加過一些戰鬥,但是敗多勝少。然而,在明末清初政治形勢急劇變化的時刻,他卻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屢屢投機,一躍而成為政治舞臺上的一顆&ldo;新星&rdo;。首先,明朝中央政府對吳三桂表示了高度的重視。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在經過與李自成起義軍的長期戰鬥之後,明軍主力損失殆盡。此時,李自成起義軍又師出西安,北渡黃河,很短時間內,連下臨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頭所向,直指明朝政府的京師‐‐北京。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政府,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徵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
在這種輿論的推動下,崇禎皇帝先是於二月間召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詢問吳三桂的兵力情況,並將吳襄提升為中軍府都督,而後,又於三月五日將吳三桂加封為平西伯,飛檄急調其入衛京師。一時之間,朝野輿論,幾乎一致把吳三桂看成是挽救明皇朝的唯一救星了。在吳三桂接到撤離寧遠的詔書之前,由於寧遠早已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