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第1/2 頁)
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ldo;十日不封刀&rdo;。於是,清軍燒殺淫掠,無所不為。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ldo;城中積屍如亂麻&rdo;。明人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歷寫的《揚州十日記》記載,清軍在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對揚州人民大加殺戮,死亡八十餘萬,昔日繁華都市頓成一片廢墟,江南名鎮一夜之間成了人間地獄,後人稱之為&ldo;揚州十日&rdo;。
清軍佔領揚州後,很快破鎮江,取瓜州,直至南京,守衛南京的二三十萬官軍紛紛降清。五月,清軍順利進入南京,弘光帝逃到蕪湖,很快就成為俘虜並被押解至北京後處死。馬士英、阮大鋮逃到杭州,來不及逃跑的許多南明官僚,都賣身投靠清王朝。
六月,清軍再下剃髮令,命令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ldo;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rdo;。這嚴重傷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於是大江南北的各地人民紛紛起來抗清,其中以嘉定人民的抗清鬥爭最為驚心動魄、可歌可泣,史稱&ldo;嘉定三屠&rdo;。
閏六月十三日,清政府&ldo;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rdo;的命令一下,嘉定城中民眾不分男女老幼,紛紛投入了抗清行列。清嘉定知縣強制剃髮,使起義頓時爆發。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敗來剿清軍。當地民眾公推黃淳耀、侯峒曾出面領導抗清。投降清軍的明朝領將李成棟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奮戰,堅守不屈。清軍用大炮轟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而死,黃淳耀自縊,但是城中無一人投降。
《嘉定屠城紀略》封面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後,清軍蜂擁而入,又一次展開了血腥的大屠殺。當屠城令下達之時,清兵&ldo;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叢棘,必用長槍亂攪&rdo;。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ldo;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rdo;。&ldo;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rdo;。與此同時,清軍&ldo;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rdo;,滿載而去。此為嘉定第一屠。
但是,殺戮的恐怖並未嚇倒民眾,清兵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五十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佔領並控制了嘉定,但最終又被清軍再次鎮壓下去。由於嘉定城內居民聞風逃亡,所以這一次清軍屠殺的目標主要是城郊,&ldo;數十里內,草木盡毀……民間炊煙斷絕&rdo;。&ldo;城內積屍成丘,惟三、四僧人撤取屋木,聚屍焚之&rdo;。尤其是外岡、葛隆二鎮,因為組織鄉兵進行了抵抗,幾乎被燒殺殆盡。此為嘉定第二屠。
第二次屠城,也未能削弱民眾的反抗意志,抵抗的餘波還在繼續。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總兵吳之番率餘部反攻嘉定城。城內清兵猝不及防,乃潰。城內民眾紛紛奔至吳軍前,&ldo;踴躍聽命&rdo;。然而,吳軍乃烏合之眾。清兵反撲之時,&ldo;一時潰散&rdo;。清兵擁入城內,第三次血洗嘉定城,嘉定城再遭浩劫。除平息吳之番的造反外,嘉定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清兵所殺,此為嘉定第三屠。
經過&ldo;揚州十日&rdo;和&ldo;嘉定三屠&rdo;的殘酷殺戮後,清軍很快進入浙江,佔領了杭州、嘉興、湖州等地,為以後佔領南方各地奠定了基礎。儘管&ldo;嘉定三屠&rdo;中眾多民眾慘遭屠殺,但卻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據歷史記載,在滿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內民眾無一投降者,死亡者達二萬餘人,實屬難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