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第1/2 頁)
《坤輿萬國全國》《程君房墨苑》中利瑪竇撰文及插圖利瑪竇來到中國後,他把傳教與儒學相結合,被稱為&ldo;合儒&rdo;﹑&ldo;補儒&rdo;、&ldo;趨儒&rdo;。為了博得士大夫的信任,他用15年的時間鑽研儒家經典,被稱為&ldo;西儒利氏&rdo;。他一面教學,一面傳教,他甚至用中文寫成《天主實義》,把天主教教義與儒家學說相比附,求同存異。經過數年的努力,利瑪竇的傳教工作獲得了當時名士葉向高﹑徐光啟﹑李之藻﹑袁宏道﹑楊廷筠﹑瞿太素一批官員和開明人士的信任和支援。
利瑪竇之後來華的傳教士中,著名的還有熊三拔、龍華民、畢方濟、金尼閣、湯若望等。他們在傳教的同時,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知識。在數學方面,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利瑪竇和李文藻合作翻譯了《同文算指》。在天文學方面,傳教士龍華民協助完成了《崇禎曆書》的修撰。在地理學方面,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天學實義》,龐迪我的《職方外紀》等都給中國帶來了地理知識。為了大規模測算,傳教士們還根據歐洲數學家的著作,編譯了《割圓八線表》﹑《測量全義》。傳教士的科學活動使明末出現了一個科技發展與交流高峰。
f0 13 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和張獻忠(1)
明人繪《饑民圖說&iddot;饑民逃荒》
李自成雕像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不斷揭竿而起,舉行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武裝暴動和起義,地瘠民貧、生產落後的陝北也先後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天啟七年(1627年),王二率領陝北澄縣饑民衝進縣城,殺了知縣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次年,王嘉胤聚眾數千人起事,王二率部趕來匯合。緊接著,安塞的高迎祥發動起義。高迎祥因戰功卓著,被起義軍稱為&ldo;闖王&rdo;。在這些農民起義軍中,湧現出兩位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
李自成,陝西米脂雙泉裡李繼遷寨(今屬橫山)人,出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二十一日,乳名黃來兒,初名鴻基,祖輩世代務農。二十一歲那年,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在窮夥伴的幫助下,他殺死文舉人,又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增援。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發生了兵變,憤怒的兵士們殺死了參將,準備逃跑。
明人繪《饑民圖說&iddot;饑民逃荒》李自成平時為人敦厚樸實,辦事又幹練,且有謀略,深受兵士們的尊重。於是他說服大家,組織起來,投奔起義軍,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隊伍。他們先加入王左掛和張存孟領導的隊伍,後因王、張投降了官府,他就帶著李過等投奔高迎祥。由於李自成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臂力過人,善於騎射,再加上意志堅強,機智勇敢,處事果斷,又有謀略,因此得到闖王高迎祥的信任,成了一名勇將,號稱&ldo;闖將&rdo;。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膚施(今陝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家庭,與李自成同歲,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了&ldo;法&rdo;當斬,&ldo;主將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於總兵官王威釋之&rdo;,最後以&ldo;鞭一百免&rdo;。革役後他逃回到老家。
崇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