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文治武功名垂史冊 篡弒屠戮任人評說(3)
鄭和下西洋。鄭和,回族,本姓馬,小名三保(三寶),人稱三寶太監。他在洪武年間成為明軍俘虜,入燕王藩邸為宦官,成為朱棣的親信。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鄭和曾經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樂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認的&ldo;世界十大航海家&rdo;中唯一的中國人。朱棣為何讓鄭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說法,目的有二:一是尋找建文帝蹤跡,二是向海外諸國顯示大明王朝的繁榮富強。
浚通南北運河。朱棣即位後,為了鞏固中央政權,發展經濟,永樂九年(1411年),命刑部侍郎金純與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以暢通運道,縮短南北漕運的路程,確保水路運輸正常。當年七月,會通河故道浚成,南方漕船再不用遠涉渤海,由會通河可直達北京各地,會通河成為當時國家經濟的大動脈。
鞏固邊防。除出征安南、五徵漠北蒙古外,朱棣還在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幹都指揮使司,在西南地區,建立貴州布政司,在當時稱做西番的青海、西藏一帶,修建驛路,設立驛站,敕封番僧王號,加強管理。
仁政治國人鮮知 承上啟下續正統(1)
大明混一圖
仁政治國人鮮知承上啟下續正統‐‐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像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是明朝歷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極,次年改年號為洪熙,史稱洪熙皇帝。他執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卻有20年的歷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跡都被歷史湮沒了,以致於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鐵血雄主的父親朱棣聯絡起來。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仁政治國,才為明朝的後世之君守成豐業準備了條件,因此可以說他是位承上啟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明仁宗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讀儒家經書,生性仁厚儒雅,沉靜好文,言行識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國之道,以聰慧仁德著稱,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寵愛。
據說,朱元璋曾讓秦王、晉王、燕王的嫡子同時進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部隊,只有朱高熾回來晚了。朱元璋問他原因,朱高熾說,天氣很寒冷,我想等軍士們吃完飯再檢閱,所以回來遲了。朱元璋很高興,誇獎說,&ldo;小子知道恤下了!&rdo;又有一次,朱高熾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後,呈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發現奏章裡有一些錯別字和一些小毛病沒有改過來,就問朱高熾是不是沒有看到,朱高熾回答說,孫臣以為小過不足以上瀆天聽,朱元璋大喜,接著又問他堯舜的時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麼辦?朱高熾說,要&ldo;恃聖人有恤民之政&rdo;。朱元璋很高興,說,&ldo;小子異日不可量也&rdo;。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這個兒子並不討他喜歡,甚至可以說朱高熾一生也沒有贏得他的歡心。朱棣起兵靖難時,因為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雖然朱高熾生性仁厚,卻並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間,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雖然當時上有母親徐氏,下有姚廣孝、顧成等人相助,但僅以萬人堅守孤城,也確實不易,可見其絕非庸懦之輩。
在此期間,建文帝曾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但朱高熾仁孝如一,接到書信之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