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金陵船廠(第1/2 頁)
所謂南船北馬,在南方,艦船的重要性,就和北方的騎兵一樣。
百姓南來北往,最依賴的交通工具便是船隻;商隊運輸貨物,依靠的是船隻;行軍打仗,運輸軍隊、物資,依靠的也是船隻。
所以金陵船廠的規模遠比金陵學院和工坊更大。
金陵往西十里處是金陵大營,大營北邊臨近長江的位置便是金陵渡口,而渡口的再西邊便是金陵船廠。
金陵船廠共計劃建造十座船塢,共分為五個部門,每個部門分得兩座船塢,一個用於建造船隻,一個用於維修。
來到金陵的木匠,如今一半在工坊,另一半便在船廠之內,而在船廠內的這些工匠師傅,被稱之為“船匠”。
五個部門各司其職,一個專門建造樓船;一個專門建造艨艟;一個專門建造鬥艦;一個便是從工坊內的攻城器械部門,單獨分出來的艦載器械部門,專門製造小型投石機、床弩,用於艦載使用。還有一個部門則是研究並製造海船的部門。
這個時代水戰的主流艦船,是樓船、艨艟、鬥艦,但只能航行於江河、大湖之上。
尤其是如今荊州劉裕、益州劉璋還未滅,水師的重要性也依舊要大於陸師。
原本的江東水師,也就是現在的揚州水師,樓船數量較少,多作為旗艦,而主力艦船乃是艨艟、鬥艦。
但隨著現在船廠的集中,船匠的集中,並且隨著待遇的提高,很多大工級別的老師傅聚在一起之後,便逐步最佳化了造船的流程,使得建造一艘船隻的所用時間,略微縮短。
不僅如此,新建造的艦船也會像器械一樣,可以將損壞的部位拆卸下來,回到船廠的維修船塢後,便可進行更換。只要艦船不在戰時直接沉沒,無論損毀得多麼嚴重,都可以進行維修!
而這個時代的樓船還只有三層,最多可容納三百至五百人。但歷史上到了三國後期,東吳甚至可以製造出高達五層的樓船,最多可以容納兩三千人,是真正的水上巨無霸!
像這樣的樓船,如今我也讓船匠們在閒暇之餘進行研究。倘若研製成功,揚州水師便能無敵於天下!但這樣的巨無霸,唯一的缺點便是太大,所以有些河流並不能透過。於是,在得到相關彙報之後,我便將研究大船的任務交給了海船部門。
這個時代的人,對於大海還是充滿著敬畏的,一般沿海的漁民也只敢在近海一帶航行,至於能夠遠洋的大船還沒有技術能夠研製出來。
因為不管是樓船也好,還是較小的艨艟、鬥艦也罷,都屬於平底船,遇到大海中的大風大浪非常容易被掀翻。
所以我在和相關人員進行討論的時候,就提出過所謂的龍骨技術,倘若這一技術能被現有的船匠們所掌握,那無疑是劃時代的技術進步!要知道龍骨技術,可是要到宋朝的時候才會被髮明出來,比現在整整晚了八百年!
宋朝時候的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橫斷面為V形,尖底船下面就設定有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得船隻更加堅固,同時吃水也更深,抵禦海上大風大浪的能力才能更強。
只要研究出龍骨技術,我就能帶著揚州水師征服海洋!在軍事上,我還可以透過海上航線,在將來進攻交州,甚至襲擊曹操的徐州,袁氏的青州、冀州,慕容鮮卑的幽州東部,這無疑是極具戰略性的!
所以對於海船部門,我就只有這一個要求,那就是研究出龍骨技術,早日建造出可以在大海上航行的艦船。至於大小暫時無所謂,只要有了技術,以後可以慢慢進行改進。
對於這項要求,我給予了鉅額的報酬,誰要是第一個研究出來,不僅子女可以入金陵學院讀書,其本人還可以享受兩千石俸祿,還可以在金陵城內的富人區得到一座三進大院,並配有十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