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民心所向(第2/2 頁)
凡日後用兵,昭希望主公能夠做到三點:
一、對百姓秋毫無犯,不破壞地方生產秩序;
二、對各地人才皆能一視同仁,不偏頗;
三、若戰則迅如雷霆,若不戰則不要枉作殺孽!”張昭說道。
“子布的意思,可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不解地問道。
“正是如此,主公如今能盡收江東,乃至整個揚州百姓之心,倘若日後對整個天下也是如此,則必能統一天下!”張昭說道。
“那依子布之見,如今的荊州,劉景升和劉德輿叔侄,哪一個更得人心呢?”我請教道。
“劉景升得的是士族之心,劉德輿得的是寒門士子之心。而天下士族何其多,寒門士子又何其多?但相比之下,更多的還是普通百姓,而這二人皆未能盡收荊州士民之心!”張昭回答道。
“那子布的意思,我如今已經得了揚州計程車族、寒門、百姓之心咯?”我好奇地問道。
“正是如此!”張昭回答道。
“那曹操又如何?”我繼續問道。
“曹操治下領地何其大也,兗州、豫州、司隸、徐州,情況皆不同!兗州、豫州乃是曹操根基所在,更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能讓士族、寒門、百姓皆歸心矣!而司隸早年曆經董卓禍亂,無論士族還是寒門還是普通百姓,皆深受其害,所以曹操如今也能獲得大部分的民心。唯獨徐州,昔日曹操三打徐州,多有屠城之舉,所以除徐州士族之外,寒門和普通百姓對曹操的支援並不大!”張昭侃侃而談道。
“差點忘了,子布便是徐州人士。嗯,所以這也是這些年來,多有徐州士子、百姓前來歸附我的原因了!”我笑著說道。
“正是如此!”張昭恭敬地說道。
“那為何當初魯子敬提出上中下三策時,子布沒有勸說我採用中策呢?在攻取淮南後,再進軍徐州,連徐揚二州,與曹操分庭抗禮?”我又不解地問道。
“依舊是三點原因:
一、徐州也是中原腹地,主公若佔之,無險可守!
二、主公雖然能夠得到我等的效力,但未必能夠得到徐州士族的支援!
三、當初主公僅率五萬大軍北上,若進軍徐州,唯恐兵力不足!”張昭回答道。
我聽了張昭的話,不禁沉吟不語,開始思考這一問題。
注:民心,意思是百姓的思想、感情、意願等。從心理學角度理解,狹義上指個體在生產生活中表現的認知態度、情感意願和意志等心理活動,廣義上強調群體的意志和意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