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個人的理由與答案,美國人不強求千篇一律。
我聽朱學勤先生說到他的一個發現時,也對此作了佐證。
20世紀末,學勤在美國南部觀光時,驚異地注意到至今美國南方都有許多人認為,當年的“北方佬”發動的南北戰爭,是“侵略戰爭”,那裡辦有不少家歷史博物館,專門陳列“北方佬”的“罪證”,以及南方百姓在那場戰爭中受到的災難。連文字說明都是罵“北方佬”,也就是罵林肯政府的。
這在米切爾那部著名的小說《飄》裡,也有所流露。
《美國語文》則是正視了這段歷史,把這場發生在美國本土上最大內戰“敵我”雙方領袖人物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學習,而且並不認為羅伯特&;#8226;E&;#8226;李就一定錯了,依然當他是一位正面意義上的民族英雄。
這種多元化的歷史價值觀,與單一的“成者為王敗者寇”的中國人的歷史觀或價值理念,就形成了強大的對峙。它曾讓朱學勤吃驚,也讓我這個長期受著單一價值觀、歷史觀教育的人,感到吃驚。
美國人身上,真是有著我們所窮究不盡,也學習不盡的東西。
需要提請讀者注意的是:該書雖為“中國第一套系統引進的西方中學教材”,適合美國“12…18歲”學生學習,但對於我們這些“外國人”來說,它的程度就很高了。好在它是雙語對照版,既可以作為中國中學生的英語教材,也可以用作大學、研究生院師生,以及廣大英語讀者和美國曆史、文化愛好者等相關人士的參考、研究、學習圖書。
別讓語文成為負擔
別讓語文成為負擔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中心 王曉霞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年上學時的情景: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時間領到語文課本,然後迫不及待地翻看課文。等到大致瀏覽一遍後,就再也對語文課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趣了。
現在,作為一個研究語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對女兒的一道中考複習題,我曾經是那樣的無奈。這是一道現代文閱讀理解題,要求學生讀完文章後回答後面給出的問題,其中有一道題要求學生把文章中某一處人物空缺的語言根據語境自己描述出來。我原以為這道題出得很靈活,答案只要合乎語境、表述準確就行了。可女兒再三強調,老師說不是人物的原話就不給分。眾所周知,閱讀理解所選的文章可能是經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沒接觸過的短小時文,而對於後者,又怎麼可能在沒有看過原文的情況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話寫全呢?我對女兒說,這種考題純粹是想把你們考倒,你不會標準答案是正常的。
這就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語文題。為什麼我們的語文教育即使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也會遭遇此種尷尬呢?有人說是因為教材的選文與編排缺乏歷史感和人文關懷,課前的背景材料與課後的練習設計更是缺乏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有人認為即使有時編寫者考慮到了,但某些教師由於意識不到編寫者的理念和意圖或欠缺駕馭課堂的能力,以至於仍然依據“通讀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的老辦法進行教學,往往讓教材的設計形同虛設。還有觀點認為,我國的語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點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語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學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終有價值的東西都給過濾掉了。
語文屬於人文學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進行語言、文學、文化 素養等方面的關照,而以人為本又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其中思維能力是其發展的核心。
在與留學美國繼續高中學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