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杏花村(第1/2 頁)
(祝大家新年安康、快樂!)
三月三。
踏青二三月。
柳已經綠了,百鳥縱聲歡歌,彩蝶翩翩飛舞,野草都洋溢著清香的氣息。
身為長安城三大正門之一的啟夏門,自然是車水馬龍。
還好啟夏門足夠寬敞,一溜通行載貨的馬車、出入的行人,一路通行騎著驢計程車子、乘奚車肩輿的仕女,互不耽誤。
按說小娘子還應該戴羃籬、帷帽之類的遮掩一下面容,可風氣漸漸開放的大唐,不知道是不是過於自信,除了出遠門,竟很少戴羃籬了。
出遠門戴羃籬,除了所謂的安全、禮儀,最重要的一點是:防蚊蟲。
綠色環保無汙染的大唐,蚊蟲同樣很環保。
士子們搖頭晃腦,不時掉一下書袋子、吟兩句自以為高明的詩句,期待能得哪位小娘子青睞。
詩風盛行、武功盛行,是泱泱大唐的風采。
不能向刀槍中取風流,便向詩書裡道離騷。
詩才固有高下之分,但基本在水準之中,能拿出來獻的,多少有那麼一點成色,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
這個熱鬧、沸騰、包容的國度,流傳於後世的好詩無數,但更多不是太出彩的,慢慢掩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詩除了博小娘子回眸一笑,還可以為士子揚名,或者成為向達官貴人行卷的資本。
因為科舉方興未艾,經驗不到位,考卷不是糊名的,考官個人印象難免有加減分的可能。
比如卜某向考官府上投過行卷,考官評卷時一看,哎呀,這個人我有印象啊,原本中上的評級,變成上下,情有可原吧?
雖然武德年間,確實是允許讀書人,不是必須經本地官府推薦才可以參加科舉,準“懷牒自舉”,但想成績好一點麼,當然還是得入鄉隨俗,向達官貴人行卷。
哪怕這位達官貴人不負責科舉,但誰還沒幾個同僚嘛。
道左,草坪、木臺,旁邊一塊巨大的山石,上書三個飛白體大字,“杏花村”。
飛白體筆畫中絲絲露白,彷彿枯筆所書,據說這是後漢蔡邕所創,王羲之父子極愛飛白體,當今皇帝酷愛之,於是更風行了。
反正,按這蒼勁的字型,寫這石碑的人,來頭小不了。
臺上,若隱若現地露出幾個粗陶罐子,一個罐口開啟,濃烈的香味飄於道上。
“停下!”
肩輿上有小娘子不顧儀態,跳了下來,笑眯眯地湊到臺下。
“這位兄長,小妹行路口渴了,能討碗酒喝嗎?”
呃,第一次聽說口渴討酒的。
一個小陶碗盛了半碗清澈的酒水,輕輕遞到小娘子面前:“酒有點烈,請小口品嚐。”
小娘子舉起碗,深深嗅了一口,然後深深地嚥了一口,未施粉黛的面頰起了兩團酡紅,清澈的眼波起了一絲氤氳,嘻嘻的笑容透著一絲愜意。
“小女子遍嘗天下名酒,自認從未出錯,酒應該是汾酒,卻不知為何竟純了許多。好酒!”
相里氏族人輕笑:“小娘子竟是行家!沒錯,杏花村本脫胎於汾酒,提純卻是看家本事,不便透露了。小娘子但覺不錯,向三五知交引薦,杏花村便感激不盡。”
“為什麼叫杏花村呢?因為,鄙村恰好就叫杏花村。”
“今天是我家杏花村酒出窖,雖得一賢者贈詩,卻仍向各位賢達懸賞,詩無論高低,酒總有一碗。我家家主說了,最後所有詩公選,前十分別得十貫錢、二十貫錢、三十貫錢賞金,若能蓋過賢者詩句,百貫!”
小娘子憨態可掬地坐回肩輿,吩咐道:“趕緊遣人回光祿寺良醞署稟報阿耶,杏花村好酒,堪為御酒!”
天下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