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 魚溝(求追讀求收藏)(第2/2 頁)
樣挖池塘養魚,石仲魁雖然覺得肯定有,但自己沒聽過就無法確定。
不過他卻根據於洪高養了觀賞紅鯉魚來推斷,京城周邊百分百有人專門培育鯉魚。
作為古代最常見的觀賞魚,金鯉和紅鯉不僅達官貴人家常有,就是鄉間的鄉紳家都常見。
當然,稻田養魚肯定不能養觀賞魚。
但既然有人培育觀賞魚,那花點錢讓養殖戶侍候幾條河裡打撈上來,一肚子魚卵的大鯉魚並不難。
甚至聽於福說,有魚戶會人工取卵培育魚苗,對一些常見的病害也很有經驗。
而這也是石仲魁選了鯉魚,沒選草魚的原因。
雖然草魚更容易養,可第一次試驗,要的是成功率。
好在鯉魚也是出了名的耐寒、耐鹼、耐缺氧,水深不夠時它也能活,而且葷素都吃,插秧一個星期後,就能放養。
不期望十畝能投放十幾萬條魚苗,也不期望十畝地能收穫幾千斤的魚。
能有7、8百斤就謝天謝地了,不僅能抵消了魚苗和人工的投入,還能有10多兩銀子的額外收入。
最關鍵的還是糧食增產。
不過為了試驗的成功率,把十畝田的魚溝挖了一米寬,四十公分深,等於浪費了大概330平米,大致半畝地,也就是5的土地。
但石仲魁很有信心,在這個一畝地才產2、300斤的年代,想增產3、50斤穀物應該不難。
無非是精細化耕作和看護。
而古人為了糧食,不少莊戶那是沒事就去田地上檢視一番,更別說自己只需要花點饅頭,就會有人24小時看護了。
6天時間很快過去,魚溝挖好之後,石仲魁基本上就不用插手。
一心期待著空間裡的桃子成熟,閒暇時白天覆習四書五經,畫符、修煉神行之術,晚上則修煉長春功代替睡覺。
而且種地這種事,對於在這個農莊生活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莊戶來說,種地就是本能。
不過等到正式插秧時,還是讓他深刻的明白了化肥的作用。
沒記錯的話,現代種稻子,根據稻種的不同,行距一般都是20到30厘米左右。
但自己看到的卻是至少40厘米以上的間距,不用說,肯定是土地本身的肥力,只能滿足這個間距,不過這對養魚反而有利。
而且按照於福的說法,繕國公府這片靠近溝渠的土地,還全都是上好的肥田。
難怪畝產300斤以上的土地,價格就的20兩銀子以上,其他的下田或者坡地,5、7兩銀子一畝都常有。
不過,要是能引水來灌溉,下田也能慢慢變上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