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5 頁)
,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顯然在孔子看來禮不過形式,而仁才是禮的本質。禮必須充分體現仁的精神成為約束行為的標準。由此,“三綱”可說是孔子學說的一種反動。孔子所說的“忠”、“孝”,“尚為相對的義務,而非片面的無條件服從”,而且是“較近人情”的。然而經過後世的改造就變的面目全非了;忠變成了愚忠,“逆命利君謂之忠”,孝變成了愚孝,“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夫妻關係變成了“男帥女,女從男”。孔子原本順應人情的自然,被篡改成違揹人性,吃人、殺人的教條。
先秦儒家的仁義或者說天理本是儒家法哲學的理想法,是判斷善惡的標準。但漢後儒家大師們在同法家的鬥爭中完全迷失了方向,他們嘗試著將自己的思想更實用化,而理想得將“道”、“仁義”烙在“帝王之法”上,使得其具有了理想法與實在法得雙重性,從而抹煞了其神聖得色彩,從神到到人得這種急劇的變化,使得失落的人們由信仰變為服從,中國人的奴性和這是分不開的。面對西方那抽象的理性,我們始終無法釋懷,它似乎是無法理解和企及的。的確,這樣的一種民族心理是經過歷史長期萃化的結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宗教情結。更值得深思的是,當下時代的很多學者在研究儒家思想時,在犯歷史性的錯誤,總是企及為現實服務,甚至用西方文明的標準桎梏儒家思想。
作品相關 民國軍閥們如何挑選妻妾(轉自網上)
我國三千多年的漫長封建社會中,盛行一夫多妻的“妻妾制度”。但凡有社會地位的文武官員、豪門大戶,幾乎無不妻妾成群。中華民國成立後,移風易俗,社會各界逐步推行“一夫一妻制度”。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在知識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的文職官員裡面,比較順利地推行了“一夫一妻制度”(當然有中間狀況、有過渡階段);而在軍閥界、“武化界”,則相當頑固地仍然堅持“妻妾制度”。例如袁世凱(1859-1916)妻妾10房;曹琨(1862-1938)妻妾4房;段祺瑞(1865-1936)妻妾7房;張作霖(1875-1928)妻妾6房;等等。
那麼,民國軍閥們如何挑選妻妾呢?
個案很多。本文從中舉出兩個典型例證:張宗昌(1881-1932)和楊森(1884-1977)加以說明。可以看出,起先軍閥挑選妻妾,多為妓女、“戲子”或販賣的“丫頭”等淪落紅塵的下層女子;而後來軍閥挑選妻妾,則逐漸注重文化教養,尋求一些女學生。
張宗昌(1881-1932)妻妾不知數,可考者24名張宗昌(1881-1932)是山東軍閥,人稱“三不知”將軍,即“兵不知有多少,錢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可考者,計有24個女人。
原配賈氏:張宗昌在老家訂了一門親事,姑娘是鄰村的賈氏,貧民出身。張、賈二人沒有感情,亦無子女。1916年,張宗昌在南京遇刺,本人無恙,但賈氏卻遇害了。
大太太袁氏:張宗昌的“大太太”是袁書娥,瀋陽人。張宗昌闖關東後,22歲與袁氏成婚。共生有三男三女。長子三歲夭折;次子張濟樂,又稱伯偉,號孟揖,生於1914年;老三寧樂,號康侯,生於1917年。三個女兒:長女春嬌,後自殺;次女春亭,三女春梅,小學畢業後改為張純。張宗昌1932年被刺身亡後,袁氏帶著親生的二男二女回到瀋陽,住在老桂林街上一棟三層小樓裡,以典當為生,到1944年因病去世。袁氏晚年心情壓抑苦悶,每天只吃一頓飯,整天跑到小樓陽臺上仰頭泣呼:“宗昌啊!你為什麼死得這麼慘啊!你看看今天我們過的什麼日子?”
納妻妹為妾:袁書娥的妹妹袁中娥,小3歲稱“二姑娘”,張宗昌收為二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