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此去中海混人樣(第1/3 頁)
錢文林對錢權和丁琳琅的反應很滿意,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
“是不是看著覺得很平常?”錢文林笑著問。
“沒有,挺難的,我們也在練,還在比誰先練成呢。”丁琳琅道。
錢權點點頭,熟練掌握詠春拳的所有套路之後,更覺得打基礎的不易。
萬丈高樓平地起。
“覺得難也沒錯,這小念頭很有些說法的,在過去,它叫做‘三拜佛’,後經一代代武者改良,到葉問宗師傳武,改‘一攤兩伏’為‘一攤三伏’,漸漸就不叫三拜佛了,改為小念頭,你們知道它為什麼改名叫小念頭嗎?”
錢權答道:“小念頭不正,終生不正,取這個名字的武者是一語雙關,一則是藉此考察和篩選弟子的心念領悟力和肢體能力,以確定對其授業的程度;
“另一則是提醒習武的人,立身處世,哪怕只是個小小的念頭,也要朝正途發展,不然,一人若不講武德,功夫越高,危害越大。”
“啊對,差不多就是這樣。”錢文林有種被兒子搶了臺詞的感覺,決定提升話題難度,“我剛剛說到的‘一攤三伏’,其實就是小念頭整套拳的精華和重心,你們知道練這個套路的重點是什麼嗎?”
“慢,儘可能的慢,練習時,甚至要以毫米級的速度推送;然後是松,身體要放鬆,同時配合呼吸,緩慢呼吸,緩慢出拳收拳;最後是鍛鍊肘部歸中意識,守中線,用中線……”
“啊對,差不多就是這樣。”
錢文林看了兒子一眼,這小子理論知識貌似比我還豐富,這個毫米級的提法,我就沒學過,當即不再詢問,直接補充:
“當你們真正領會到這個‘慢’的真諦,這套拳就算練成了,練成之後,走完這麼一套拳,可讓你們在大冬天渾身冒出熱氣,就是武俠劇裡那些高手在運功時身上冒的煙。”
錢權和丁琳琅認真點頭受教。
“等我花個兩三年把小念頭練熟,再繼續練中級套路‘尋橋’,那是可以用來實戰的了,難度更大。”
錢權自然知道,“尋橋”主要就是鍛鍊簡單、直接、有效的打人技術,這點在《葉問》系列電影中都有體現。
“我還是去打木人樁吧,感覺還是那個好玩。”錢權故意說得嬉皮笑臉。
“你這就是典型的沒學會走就想學跑。”錢文林笑罵一句,也沒有真的反對,他又不指望兒子以後成為什麼武學宗師。
“那叔,我先回去了。”丁琳琅要回去碼字。
“嗯。”
錢文林跟倆孩子展示完,心滿意足,現在要去趟學校,開學在即,有些準備工作要做。
錢權自己一人來到木人樁前,他面色平靜,再沒有半點輕浮。
雙腳分,開馬。
慢慢伸出雙手,擺一個“問手式”,然後動作緩慢卻依循某種固定節奏地去打木人樁。
砰、砰、砰……
一板一眼,像機器卡點。
先只是手,雙腳紮根原地,馬步不動。
接著是手腳並用,速度也在加快。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錢權沒有任何減速的意思,同樣的動作和身法,以更快的速度打出。
掌、拳、肘、腳、指,如疾風驟雨般落在木人樁上。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噔噔砰砰……
聲音響成一串。
即便是之前的電影中,也沒有這種快法,到最後甚至比電影中的實戰還要快幾倍。
錢權的身體和招式已然拉出殘影。
如果錢文林和丁琳琅看到這一幕,必定會震驚到說不出話來。
天下武功,套路練法各有講究,但始終不變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