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蘇迨寫的招牌(第2/2 頁)
。黃州那般艱苦都熬得了,在惠州定也能竹杖芒鞋勝駸馬。”
又似漫不經心提起:“姨母,惠州,可是盛產荔枝的所在?上回我看巷子裡陳木匠家的哥兒,捻著吃的蜜餞果子,就是惠州醃漬後運來開封的紅鹽荔枝。”
沈馥之冷笑:“陳木匠如今給蔡京制琴案,家裡的崽子自是吃得起紅鹽荔枝。”
她言罷,斂嘲收諷,盯著橫幅上的前半句,向姚歡道:“蘇二郎說,蘇學士在惠州還做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這詩確實生動有味,但最好只在家信中,否則若流傳開來,又要教蔡京那起子宵小之輩,摘詞雕句地去天子跟前嚼舌頭,說蘇學士尖酸刻薄,以詩諷諫。”
姚歡心道,果然這首後世的小學生必背詩,目下還沒公開發表呢。
還好還好,我方才沒傻乎乎地講這詩給姨母背一遍。
繼而,她呵呵一樂,作恍然大悟狀:“日啖荔枝三百顆,就是這橫幅的由來呀!”
沈馥之得意道:“你姨母是什麼人,從不把矜持當飯吃。蘇二郎清風明月地剛吟完,俺就靈機一動,蘇二郎此番欠俺恁大一個人情,你的雞腳攤頭要開張,何不讓她給你寫個招牌?世間哪得揚州鶴,本就是蘇學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裡頭的一句,左右都是寫的吃食,與日啖雞腳三兩斤一配,管它平仄韻腳吶,俗禽壓了仙禽,全無虛頭八腦的附庸風雅,豈非正合了世間美味之真諦?”
姚歡咧嘴:“姨母通透,不過,這吹牛皮的句子,蘇二郎也肯給咱們寫?他不會覺得是冒犯了蘇學士的雅作?”
沈馥之擺擺手:“哎,什麼雅作俗作的,正因姨母我從心底敬重蘇學士,才更懂得如何看待學士這些寫豬肉寫山味寫瓜果蔬菜的好句子。荔枝難道比雞腳高貴?都是大快朵頤之物嘛,荔枝能吃三百顆,雞腳就不能吃兩三斤?人家蘇二郎可沒你想得那麼矯情,其實俺原本只求他寫一句,日啖雞腳三兩斤,是他也說有趣,笑眯眯地主動又送了一句,世間何須揚州鶴,今日便將這寫好的橫幅送到鋪子裡”
哈,這蘇迨也挺逗的呀。父母的豁達,果然大機率會傳給孩子。
不過,更逗的是姨母,實力演繹商人本色,向蘇家主動施以援手是真的,但討個福利回饋也是張口就來的。
沈馥之打個哈欠,交待姚歡:“明日去隔壁巷子裱畫匠處,安個框子,掛在新攤子上頭。開封城就是教文士們的墨水泡出來的,甭管賣什麼,有幅名家寫的店招匾額,總是更能引些客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