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道光帝補褲子
《春明夢錄》中有一個故事:道光皇帝穿的一條&ot;湖縐御褲&ot;破了一個洞,為示範節儉,便命內務府拿去補。後來褲補好了,看上去天衣無縫。皇帝大喜,順口問花費了多少銀兩,下人回答說&ot;三千兩白銀。&ot;道光大怒:&ot;做條新褲尚且花不了三十兩白銀,補個洞倒要三千兩,你們如此欺騙朕該當何罪?&ot;內務府忙作出解釋:&ot;皇上的御褲,是用有花的湖縐布料做的,我們買來這種布,剪了幾百匹,才找到花頭正好合適的一塊,所以才會這麼貴。&ot;
蒙古鐵騎御外寇
鴉片戰爭中,蒙古騎兵衝殺於硝煙戰火之中,捨生忘死,英勇無畏,譜寫了一曲抵禦外寇的悲壯之歌。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第二年,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蒙古族愛國將領,身為欽差大臣、主持江、浙一帶海防軍務的裕謙,布設炮位,徵集兵馬,上書皇帝力主抗英收復了失守的定海。1841年10月,英國侵略軍派軍三乘二十九艘軍艦再度猛攻定海,裕謙率軍四千官兵在定海血戰了六天六夜。面對全部犧牲的官兵,裕謙懷著滿腔愛國義憤投水殉節。
第45節:清宣宗道光篇(2)
第二年4月英軍進犯乍浦,七千將士奮起反抗,參戰的八百蒙古八旗騎兵中有二百人壯烈犧牲。當英軍侵入渤海灣時,蒙古高原上的各族人民捐獻大量的銀兩馬匹,支援抗英戰爭,內蒙古東三盟和察哈爾八旗蒙古騎兵五千人,奉命急奔天津海口守防。
在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中,四千蒙古騎兵異常驍勇,浴血奮戰,使得英軍五艘軍艦被擊沉,六艘軍艦被擊傷。在第三次大沽口保衛戰中,蒙古族愛國將領樂善所率千餘名官兵皆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在保衛北京城的八里橋大戰中,從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察哈爾盟來的四千蒙古騎兵同侵略者一決雌雄,衝鋒陷陣,呼嘯著穿插奮戰,鐵騎鷹揚,吶喊著手起刀落,斃傷敵軍千餘人,殺得敵人膽戰心驚。而與此同時,蒙古騎兵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兩次鴉片戰爭中,萬餘蒙古將士戰死疆場。英雄的蒙古鐵騎利用手中的弓箭、馬刀抗擊著侵略者的洋槍洋炮,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悲壯之歌。
考究的補丁
道光皇帝登基以後,很想有所作為,便頒布一道諭旨,告誡天下臣民永守淳樸家風。道光倡行節儉,先從自身做起,裁儀仗,省車從,降低膳食標準。一向善於揣摸皇上心思的曹學士看到這情況,立即把自己乘坐的八人大轎換成一輛破舊的驢車,並令貼身僕人兼了廚子和車夫的差事。一天早朝,他看到皇帝穿的龍袍又破又舊,散朝回家,就把嶄新的官袍拿到舊衣鋪子裡換件舊的來穿。皇帝認為他是實心節儉,散朝之後,便召曹學士進宮去長談。曹學士穿著一條破套褲進宮去,兩隻膝蓋上補著兩塊嶄新的補丁,那其實是曹學士故意叫侍女縫補的。皇帝看見了便問道:&ot;你補兩個補丁,要花多少錢?&ot;曹學士哪裡知道,只得信口胡謅,奏道:&ot;回皇上的話,臣花了三錢銀子。&ot;皇帝聽了,十分驚異:&ot;朕同樣補兩個補丁,怎麼內務府報五十兩銀子?&ot;曹學士沒有辦法,只得推脫說:&ot;皇上打的補丁比臣的要考究,所以格外貴。&ot;
水上漂的玉煙壺
道光皇帝是一位大大的鼻煙壺愛好者,尤其愛用玉煙壺。道光皇帝倡導節儉,所以三令五申,要工匠製作出可以裝更多鼻煙的玉煙壺,甚至要工匠把前朝做好的玉煙壺內膛掏大,一直到他滿意為止。玉煙壺因為口小,掏膛相當困難,所以早期的玉煙壺膛較小,壁較厚,自道光皇帝之後,因他的節儉,使得掏膛的技術在短時間內大大提高,以至後來出現了&ot;水上漂&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