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張居正向萬曆表態(第1/3 頁)
無論申時行的動機是什麼,對於朱翊鈞而言,申時行向自己上密奏這事,都算是一件可喜的事。
這讓他更加篤定,文官們果然不是一條心。
尤其是文官中的聰明人,一個個都明顯有著自己的主張,也會為了一些目的,而主動願意做他這個皇帝的忠臣。
而不是真的願意為了師生情誼與故舊關係,就牢不可破地要結成同盟,要共同對付天子。
而對於戚繼光的密奏,則是為將來徵倭的事。
戚繼光提議朝廷在朝鮮駐兵,同時建立兵站。
“大凡征戰,當先思糧草和火藥等物資供應和傷員等收留問題,以及新兵訓練補充問題。”
“而這些皆需擇要地設營盤,進而可以做到及時補充兵源和物資。”
朱翊鈞邊看邊喃喃唸了起來,最終也清楚了戚繼光的具體設想。
原來,按照戚繼光的意思,倭國本土地勢複雜,而所產火藥等物資有限,所以一旦開戰,誰也不清楚要比預計多投入多少兵力。
故為保證徵倭時,不至於因為孤軍深入,而陷入彈盡糧絕的情況,無論如何都需要提前建立更便利的補給線,要能夠保證隨時提供更大兵力,至少要做到能及時把前線軍隊撤回來。
而從本土直接運輸補給和兵員過去,損耗大,也易因為海上不確定因素太高而容易運輸不到不說,還很費時間。
相比於在朝鮮建立補給站,無疑後者更利於後勤保障。
因為從朝鮮去日本,順風三四日就可到達,中間還有一個對馬島,可以作為臨時中轉休整站,明顯可以大幅降低後勤難度。
朱翊鈞不得不承認,戚繼光到底是名將,未慮勝先慮敗,所以才先考慮的是後勤保障,考慮的是一旦徵倭的兵馬陷入膠著狀態或出師不利,如何能夠及時增加兵馬和補給扭轉局勢乃至能不能及時撤回,而不是先考慮要從哪裡出師的問題。
在戚繼光看來,提前在朝鮮駐兵,且以朝鮮為跳板,同時寧波這裡派水師策應,是最好的進攻倭國本土的方式。
朱翊鈞看後倒也甚為認同。
畢竟歷史上,豐臣秀吉企圖滅大明就也是這麼做的,選擇先滅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滅大明。
只是在朝鮮駐兵,涉及到的就不僅僅是軍事問題,而是藩屬邦交問題,也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對外政策問題。
畢竟大明還沒有在外駐兵的情況。
而戚繼光直接奏於自己這個皇帝,明顯就是因為這事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軍事,而是新的政治制度的設立,所以才直接請自己這個皇帝聖裁。
畢竟現在設了樞密院,分掌軍機,而內閣分掌政務。
所以,戚繼光已不適合先以私信的方式,先和張居正商量。
當然,戚繼光要繼續詢問張居正也是可以的,反正是私信交流,別人又不知道。
但戚繼光現在明顯也是同申時行一樣,在向他這個皇帝表明態度,他這個握有十萬兵馬(按兵額編制而言)的大將是忠於皇帝的,而不是張居正的家臣。
既然制度變了,他也就沒必要再讓張居正知道軍事方面的事,遇到涉及軍事和政事的,只直接向皇帝請示。
這讓朱翊鈞更加確認,戚繼光巴結張居正真的只是因為張居正可以給他實現心中抱負的權力,而不是因為他真的願意去做士大夫的看門狗,而心裡還是知道自己該忠於的是皇帝。
只要皇帝成了他的權力來源,給他實現心中抱負的機會,他會毫不猶豫地轉變立場。
當然,歷史上,朱翊鈞在張居正去世後,並沒有繼續給戚繼光權力。
因為朱翊鈞厭惡戚繼光巴結的行為,也就將其一貶再貶,最終讓其回了老家,使大明的一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