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第1/2 頁)
上的指示也到了。中共的政策也就由懷疑國民黨將與軍閥妥協,反孫北上,轉變為迎孫北上,
促成國民會議的召集。
1 馮在攆曹錕下臺後,以曹的名義任命與國民黨比較接近的黃郛組織攝政內閣,暫時看守各中央機關。
黃就任後,定十一月十四日宴請在北京公使團,但公使團竟拒絕赴會,黃只好臨時取消實會,這顯使馮感
覺公使團方面不滿他的做法。
第二章 國民黨在北京的政治會議
十二月四日,一代巨人孫中山先生到達天津,使北方的革命人士和民眾大感興奮。不料
他突為病魔所侵襲,致令他北上雄圖歸於泡影。在孫先生病危時期,國民黨陷入苦難之中;
幸賴高階人物‐包括共產主義者在內‐極力維持團結;同時廣東方面又獲得第一次東徵的軍
事勝利,廣州政府地位得以穩固;這樣,他的逝世,才不致使國民黨發生根本的震盪。
在孫先生到達天津以前,北京的臨時政府就已經組織好了。十一月二十二日,段祺瑞由
天津入京,二十四日就任臨時執政府執政。段祺瑞這個北洋軍閥的元老,原已無力左右北京
政局,在這次反直戰爭中,他的嫡系盧永祥又因戰敗而失去浙江地盤;所以他這次的出山,
其實是在張作霖、馮玉祥兩大軍事首腦鑑於時局的需要而捧出來的。
段氏上臺以後,表示外崇國信,尊重對外條約,以期獲得外交團的承認;同時主張召集
善後會議,並於十二月二日製訂以軍閥官僚為主體的善後會議條例。這與孫中山北上宣言中
所主張召集的以人民團體代表為主體的國民會議,以及廢除不平等條約之精神背道而馳。因
此,孫中山先生到達天津之後,就與段執政發生了歧見和爭執。
孫先生一到天津,即感不適。當時北京革命圈子內盛傳他不過是患著輕微的感冒,也許
是政治病。因為與他有過同盟關係的段執政,不徵求他的同意,完全從相反的方面,逕將一
切國是按己意安排,使孫先生沒有置詠的餘地,所以索性稱病。
段祺瑞的所作所為摧毀了三角聯盟,也使國民黨內部趨於團結;中共的黨員們至此也相
信孫段之間是不能妥協的;黨政要人們多僕僕於京津道上,商討時局對策,並組織民眾團體
代表到天津去探病,慰問孫先生,表示支援,從而打擊段祺瑞的氣焰。
十二月中旬,我也率領了一個數約十人的鐵路工會的代表團到天津去探視孫先生。那時,
孫先生已臥床不起,由他的秘書汪精衛接見。見面後,首由鐵路工會領袖鄧培、孫雲鵬表示
慰問,並宣告鐵路工人一致支援孫先生的主張,汪精衛當即代表孫先生表示謝意,並說一俠
孫先生病癒,將約期親自接見。
接著,汪精衛向我暗示,孫先生的病況,比外間所知的要嚴重得多,他又問我:&ldo;你看
孫先生抱病進京好,還是趁早離津南下,擇地就醫好呢?&rdo;我答以這要取決於孫先生的病狀
和他自己的意向。他又說:&ldo;段執政是不尊重孫先生主張的;張作霖又要求孫先生放棄聯俄
146/151
----------------------- pa 147-----------------------
《我的回憶》第一冊
政策以敷衍東交民巷;馮玉祥又因實力不足,表示消極;在這種局面下,孫先生到北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