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2/3 頁)
進行著生死較量,一者藤野久芝郎和武香天田身上有關乎著黨國內戰能否取勝的巨大軍事秘密;二者蔣總統也確實想在共產黨的後院‐‐解放區根據地起火,趁共產黨後方兵力空虛,物資匱乏之際,讓潛伏的敵特重新佔領新解放區的根據地。仲貴當然知道這一切都離不開蔣介石的人生經歷以及蔣介石的軍事思想和相應的軍事原則!
蔣介石生於1887年,清朝光緒33年(1907年)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次年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不久加入同盟會。宣統2年(1910年)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1912年因參與革命黨人內部派系權力之爭,在陳其美指使下,派人暗殺光復會領袖,案發後逃亡日本。1913年討袁戰爭時,被上海討袁總令陳其美派往滬軍第93團策動起義,失敗後去日本。1914年夏奉孫中山之命回國。主持滬寧討袁,事洩遭袁世凱通緝,再次赴日。……從這裡似乎可以看到當時的日本已成了蔣介石的第二故鄉。
蔣介石曾東渡日本學習軍事,他的軍事思想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末期,既有多種中國軍事思想特別是曾國藩等人思想的繼承,又有對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日、美等國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和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吸收,也有其統帥軍隊和指揮作戰的實踐經驗總結。1、在國防上,他認為無國防即無國家,近代國防決非單指軍事國防,尚有經濟(工業)國防、精神(思想)國防等。為在全國實行軍事化,提倡尚武精神(與日本提倡武士道精神極為類似‐‐作者注),明恥教戰,積極推行徵兵制的兵役制度,力爭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戰鬥體。2、在軍隊建設上,他確立了五大軍事原則:其一,軍權至上。他以國民黨和國民革命的名義,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以軍事打擊、政治拉攏、經濟收買等手段,排除異己,建立起以黃埔係為核心的中央軍,實行獨裁統治。其二、重視軍官培養。他提出士兵教育幹部化,幹部教育超級化,努力接受現代軍事思想和科學知識。為此,除擴建陸軍大學校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外,還設立分校和一些特種兵學校,舉辦各種型別的軍官訓練團,親自兼任主要學校校長和訓練團長,聘請德、意、美等西方國家和日本的軍事教官任教,培養軍事骨幹。其三、注重軍隊現代化建設。強調研究和掌握外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軍事學術,儘快實現軍隊現代化。他套用日、德、美等國的一些軍事制度、軍隊條令,組建空軍和海軍,開展多兵種的合成作戰。其四,以治心為治軍之本。他指出教育是軍隊的生命所託,建軍首重精神建設,所謂治心,就是極力向官兵灌輸封建倫理道德,把&ldo;禮義廉恥&rdo;四維和&ldo;忠孝仁愛信義和平&rdo;八德作為軍隊的精神支柱,提倡發揚以&ldo;仁&rdo;為中心的&ldo;智信仁勇嚴&rdo;的武德和&ldo;不成功,便成仁&rdo;、&ldo;冒險犯難&rdo;的精神。其五、以絕對信仰統帥為首要紀律。(這與日本天皇要求日本軍國主義者絕對信仰天皇又是何其的相似‐‐作者注)強調一個統帥,一個命令,全體軍人必須絕對信仰、服從最高統帥,不能再有個人的思想和言行。為此,建立特務組織,監視官兵言行。3、在作戰指導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採取了不同的戰略戰術。北伐時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制定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以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方針;在五次&ldo;圍剿&rdo;中,吸取前四次失敗的教訓,強調&ldo;三分軍事,七分政治&rdo;的方針,採取持久和&ldo;堡壘主義&rdo;的新戰法;在抗戰初期,主張以空間換取時間,持久消耗日軍,抗戰後期則奉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儲存實力,坐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