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紅樓夢》寫了多少詩詞歌賦?有何重大意義?(第2/3 頁)
與宗法制度相融下命運浮沉的現實拷問,藏有雪芹先生血與淚的控訴,可當歷史小說深度反思總結呢。
再如第五回寧國府上房內間掛的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寶玉見後,就不願在那裡午睡了。為啥?很顯然,"對聯"很世故,表達的意思不對寶玉的胃口。
可見此聯用意之深。既烘托寧國府庸俗的處世哲學,又反映賈寶玉不喜歡"仕途經濟"崇尚自由隨心所欲的個性。
即便上房內間佈置得"縱然室宇精美,鋪陳華麗",賈寶玉也"斷斷不肯在這裡了,忙說道:出去,出去。"起承轉合間為其"遊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埋下伏筆。
掛在此處的這幅對聯也就太重要了。若不以為然忽略它,或者不明白這幅對聯的意思。能洞察紅樓男主的鮮明特質,進而明白"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的寓意嗎?
顯然不能。
其次,《紅樓夢》中的詩詞歌賦,多隱喻紅樓人物的命運,預示人生走向,或者說是最終的生命歸宿。
這類詩詞歌賦很多,佔比也很突出,實屬《紅樓夢》特色亮點之所在。若沒有這些隱喻暗示的詩詞歌賦,就很難感知紅樓人物極其鮮明的個性,也就無從瞭解何以"千紅一哭,萬豔同悲"這一價值取向了。
略舉三例即可感之。
如最經典的"金陵十二釵"判詞。寶黛合一,就二十個字: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
如果不瞭解樂羊子妻停機勸夫求學的故事,能懂"山中高士晶瑩雪"的薛寶釵?也就不明白作者何以"可嘆"了。
如果不瞭解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詠絮"經典,
如果不瞭解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詠絮"經典,能懂表面尖酸刻薄實則才華橫溢的林黛玉?也就不明白作者何以"堪憐"了。
饒是如此,雪芹先生仍擔心讀者對"金陵十二釵"理解不透,又賦能加持"金陵十二釵"圖畫、仙曲,形成磅礴濃厚的《紅樓夢》詩詞文化氛圍,方便讀者推斷她們的個性、品行、教養和必然的命運走向。
"玉帶林中掛"的林黛玉十七歲時愛而不得淚盡而逝,"金簪一雪裡埋"的薛寶釵儘管實現了"金玉良緣",卻獨守空閨,眼睜睜看著賈寶玉離家出走,只能困守敗落的賈府。
怎不是苦命的"終身悟"?當然"可嘆"與"堪憐"了!
又如王熙鳳的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也道盡她的苦命,最終悽慘結束短暫的一生。
這位代理榮國府來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的名門閨秀,有才幹有氣魄,其"殺伐決斷"不亞優秀男兒,只可惜生不逢時"偏從未世來",最終"力絀失人心",落了個被休棄的悲催下場。
還有賈寶玉為晴雯被逐出大觀園悲慘去世鳴不平,哀痛之下所作的《芙蓉女兒誄》。
文中"憶女兒曩生之昔,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及"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等點評與哀悼之語,深切表達了賈寶玉痛惜紅樓女兒的愧疚之情。
由此可見,雪芹先生深情的詩意緬懷,正是他創作《紅樓夢》為"為閨閣女子立傳"的本真與初心,如果不用心拜讀這些詩詞歌賦,哪會清晰感之?
其三,《紅樓夢》中的詩詞歌賦,重塑了人物形象,有利於讀者更加明白其個性特徵,可以深度把握《紅樓夢》之所以譽為百科全書式古典小說的厚重與恢弘。
這方面的詩詞歌賦,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藉助他人詩詞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