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你還小(第2/2 頁)
室,江生進教室的時候,已經遲到了十分鐘。
在座位上坐定之後,他才發現自己整個後背都是溼的,一股熱氣從羽絨服裡翻湧上來,直往臉頰上衝,粗重的呼吸聲讓他甚至有些聽不清愛濃講課的聲音。
周圍幾個同學被他影響,時不時朝他看過來。
愛濃也注意到了他,但只是匆匆一瞥,就又繼續講課了。
“建盞的器型主要有斂口、束口、敞口、撇口四種,其中以束口和斂口造型居多。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有云:‘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易立而利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需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可見宋代建盞器型的傳世程度與當時人們的飲茶習慣息息相關……”
再介紹過斂口、束口、敞口和撇口的簡單樣貌之後,愛濃著重將使用最廣的束口盞的圖片單拉出來細講。
與剛剛介紹的幾種盞的器型不同,這張圖片中的束口盞帶有一圈明顯的指溝,從剖面來看,其口沿至盞底的曲線並不平緩,盞沿內壁距盞口15-20mm處有一圈明顯的內凸,外壁相應位置處則成一圈凹槽,類似於束箍狀。
“對於束口盞的指溝,業內有很多種解讀,有些人認為這條溝是注水線,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窯工失誤所致,同學們學習我們系的課也有些時日了,相信對於陶瓷造型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認知,誰有興趣來說說你們的看法?”愛濃笑著提問。
“我!這題我會!”
一個男同學不等愛濃開口就站起來回答:“是為了增加預應力,提高成品率。《天工開物》中寫道:‘裝時手拿微重,燒出既成拗口,不復周正。’說明當時瓷器燒造過程中普遍存在口沿在高溫下變形的情況。
通常的做法是拉坯時在大型器具的口沿外加一層厚度,但這種做法拉出來的坯,通常需要反覆修坯,將厚度修整齊之後方可上釉、燒製。
但如果在拉坯的時候直接拉出這一道指溝,會使預應力增強的同時,還可以讓盞的外觀更加美觀,簡直是奇思妙想!”
那個男生越說眼睛越亮,說到最後連他自己也開始驚歎起古人的智慧來了。
“嗯,說得很好。”愛濃首先對這種說法予以肯定,隨即又問道:“但如果只是為了增加預應力,應該不只有內凸外凹的造型,內凹外凸的造型想來也是可以的,可為什麼當今傳世的宋代建盞中,並沒有見過這種造型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