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流民隱戶(第1/2 頁)
偉人曾說過,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隨著桓熙不惜將話挑明,強行推動均田令,隱藏在徵虜將軍府的派系矛盾,也被揭露出來。
大致來說,徵虜將軍府有兩大派系,即本土官吏,又稱梁州系,以及追隨袁喬、桓熙來到梁州任職的外來將佐,又稱荊州系。
兩大派系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能夠追溯到袁喬鎮守梁州期間。
袁喬幕府之中,重要僚屬大多來自荊州舊部,梁州士人難有出頭之日。
如今桓熙為梁州刺史,情況並沒有發生改變。
哪怕袁喬的長史、主薄、司馬等高階幕僚都被桓溫調走,也只是在給桓熙的親信騰位子。
桓熙甚至寧願將主薄一職空著,也不曾提拔、徵辟梁州賢士。
他清楚,自己想要在梁州推行改革,足兵足食,就必然會觸犯梁州士族的利益。
若是以本地官員為主薄,委以重任,到頭來只能助長反對改革的呼聲。
與其如此,倒不如虛位待賢。
桓熙當然可以選擇躲在幕後,讓朱序等人在改革的道路上替他衝鋒陷陣,揹負罵名。
可問題是,支援改革的荊州派如果沒有桓熙的支援,在梁州猶如無根的浮萍,又怎麼鬥得過世代紮根於此的本地官員。
因此,桓熙只能親自下場,重用荊州將佐,打壓梁州士人。
均田令頒佈以後,反響空前熱烈,流民們欣喜若狂。
但士族對此,卻另有看法。
漢中高門有三家,為南鄭李氏、程氏、趙氏。
其中,以李氏聲望最隆,在東漢後期,也曾顯赫一時,有李郃、李固父子二人先後位列三公。
當然,這些都是老黃曆了。
趙、程兩家與李家同在漢中郡治南鄭縣,三家累世聯姻,在上百年的時間裡始終一同進退,克服了許多難關。
眼見桓熙對待梁州士族的態度不甚友好,往後還不知道有什麼苛刻的政令等著他們。
李徵作為李氏家主,自覺有責任承擔起梁州士族領袖的擔子,他將程氏家主程晟、趙氏家主趙滎請來府上,說道:
“今日將二位請來,就是想問一問二位對均田令的看法。”
程晟聞言,哼道:
“我不知道李兄將我喚來,究竟意欲何為,但桓刺史聲稱,敢諫者斬,如果李兄是要往將軍府諫止均田令,請恕程某不能相隨。
“若是想要串聯各家,一同驅逐桓刺史,且不說城中軍士忠於刺史,即使僥倖成功,荊州桓公問罪,又該如何是好。”
李徵當場就急眼了。
這時候,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在暗中盯著李府,程晟這番話要是給傳了出去,讓桓熙誤會,李徵都不知道自己會是個什麼下場。
“我何曾說過要對桓刺史不敬,你休得胡言亂語!”
程晟嗤之以鼻:
“既不敢勸諫,又畏其兵鋒,今日我們三人就算在這裡說破天,也於事無補,不如儘早散了,各自回府,想來,桓刺史也是有分寸的人,不會對我們趕盡殺絕。”
說著,程晟起身就要離開,卻被趙滎拉住,他打圓場道:
“既然桓刺史已經下達均田令,自然不可能收回成命。
“可如今我們梁州士人不受信任,處境艱難,也是事實,總得大家聚在一起,想個法子渡過眼前的難關。”
程晟只覺的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他沒好氣道:
“還能想什麼法子,依我看,與其絞盡腦汁,倒不如盼著桓刺史早日收復關中,遷往長安。”
說罷,程晟不顧二人阻攔,揚長而去。
李徵看著他離開,衝趙滎抱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