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2/5 頁)
坐下。
“楊卿想必已經獲悉軍報,可有應對之策?”
所謂應對之策,還是午間討論的問題,最主要的便是如何退了城外之兵,如今又多了一柄如抵在胸口,隨時可能刺入的匕首。他曾在心裡不無絕情的想過,兩個老傢伙不如便在城破之時殉國,又何必突圍,多此一舉呢?到頭來讓朝廷擔這個恥辱。
楊嗣昌哪裡有什麼好辦法,只好將路上想過的說了一遍。一是,調陝軍進京勤王,這一點之前皇帝已經首肯。二是,調山東劉澤清部進京。比起洪孫二人,劉澤清距離京師更近,沿運河急進,旬日功夫便可抵達……
看著不厭其煩坐在那裡解釋的楊嗣昌,朱由檢原本帶著幾分熾熱的目光逐漸冷了下去,這就是可以應對眼前危機的法子嗎?調洪孫之兵且不提了,那劉澤清若能來京師,一早便來了,何必等今日再調?朱由檢雖然耳目並不靈光,但也不是傻子,劉澤清推諉不前,他更是心知肚明,但礙於自己剛剛晉封他左都督才不久,所以不便於前後反覆降罪於他。
“除了此二人,還有其他法子嗎?”
楊嗣昌默然不語,朱由檢又問:“孫、劉二位閣臣又當如何定下後事安排?”
“依臣之見,應先遣人去勘察,生要見人,死則要見屍,其後各按朝廷典章撫卹處置!”
楊嗣昌在回答上耍了滑頭,他也明白朱由檢要的不是這種回答,重臣被俘要麼死要麼投降。如果死了一切倒還好辦,按照典章制度一一撫卹便是,就怕人沒死,這可就麻煩了。
一種可能是,人沒死也沒投降,被人活活捉了去,朝廷體面何存?臣子固然是貪生怕死,然朝廷斥責其偷生又於心何忍?另一種可能則是最壞的結果,經不住威逼利誘而投降了韃子,這又開了國朝未有之先河,閣臣投敵,尤其還是內閣首輔,影響之惡劣,打擊之深遠,難以估量。
但以楊嗣昌私下揣度,孫承宗與劉宇亮二人,恐怕後者經不住威逼利誘而投降的可能性更大,但這種事又有身看得準了?總之這是一個大麻煩,尤其是孫承宗,皇帝剛剛特旨加官進銜,結果就弄瞭如此一出,讓皇帝臉面何存?
楊嗣昌在關鍵時刻畏縮了,不敢大膽的決斷,和他打起了埋伏,這讓朱由檢一陣失望,天下形勢愈發惡劣,他縱然不是亡國之君,奈何這天下卻是敗亡之兆,有時他真想站在那紫禁城承天門上高聲大呼,“朕的管樂之臣在哪裡?”
第八十六章 管樂之臣?
李信一連打了幾個噴嚏,引得劉權做關切狀上前。
“特使可是受了風寒?不如先就地安營,歇息一日再走?”
他也想休息,但是形勢卻不允許,清軍這次掃蕩的十分徹底,以高陽為中心方圓五十里沒有半點人煙,急行軍幾個日夜,隨身攜帶的乾糧都已經吃的差不多了,眼看就要斷糧,必須找到可以補給的地方,除了補給問題,更讓他擔心的是韃子究竟哪裡去了,孫承宗、劉宇亮、魯之藩一干人究竟如何了?
“依屬下所見,咱們再往北走不如向東。”
劉權試探著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見李信沒有反對,便繼續道:“往西去的保定府和真定府已經被韃子掃蕩破壞殆盡,而東部韃子兵鋒似乎企及甚少,所以百姓和縣城必然也多儲存完好,加之運河在側補寄起來必不成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劉權沒說,那就是東邊的韃子也少,遇到韃子的機率便大為減少,這樣就不用拼命打仗了。
李信覺得劉權說的還有些道理,不管如何,先解決這千餘**軍的肚子問題才是關鍵。但這事他覺得有必要找陸九商量一下,陸九也覺得這個方法可行,既然暫時沒有仗打,擺在首要的問題便是解決大軍的吃喝問題。
“李信,你不能如此對待朝廷命官,本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