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波折再起(第1/2 頁)
之前王祿尚在竹山縣的期間,張辰已是敞開手腳多次主動拜訪,兩人由於密切的聯絡越發熱絡起來。
其實王祿從那一夜自認與張辰“同流合汙”後,心中便已認可了張辰。雖然在他眼裡,這名過於成熟老練的少年令他不得不留了心眼提防著,但至少從張辰的表現來看,此人暫時是可控的。
以至於王祿前往房陵敘職時,在上官及州府同僚面前,也毫不吝嗇對這名小貼司的稱讚。
加上張辰這回在破獲陳恪的命案上,確實是立了大功,所以只要張辰不做錯事、不亂說話,待王祿自己載譽而歸後,定然也不會忘記對張辰的提攜,“升職加薪”基本沒有阻力。
問題只在於,他想把張辰放到什麼位置?
其實在等待王祿歸來的這段時間裡,張辰對有關自身前程的事情,能做的事,都已全力去做了,設法開發些產業多蓄銀錢,盡力結好縣衙同僚,除此之外便只能是靜候佳音了。
果不出其然,由於陳恪的命案破獲得實在漂亮,房州知州李雋報呈京西路後,案牘又一路直送東京城,年輕的天子十分重視此案,最後令宰相曾公亮親自擬旨下發,竹山縣一眾官吏統統得了賞賜。
許是吳通孟子臨趙清等人明智,及時在送呈州府的文書中附加了私料,而房州知州李雋似乎也不想這樁朝廷關注的大案破得美中不足,免得牽連己身,於是乾脆修改了一番,將吳通等人的過失統統略去。
最後留下的,自然皆是對竹山縣上下人等的褒揚。
其中吳通、王祿兩人自然是升了官,而相比吳通被遷為隨州通判,王祿顯然是收穫更大,不僅被擢升為竹山知縣,甚至還得到了一個前往東京參加吏部銓試的機會,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何謂“銓試”,這便要說起大宋複雜的官員制度。
簡單來說,宋朝官員的來源包括科舉制度下的官員、特奏名的官員、恩蔭之下的官員等等。雖然他們做官的來源複雜,但是他們做官的路徑大部分都是“選人-京官-朝官”。
“選人”代表的是地方的下層文官,基本都是從八品到從九品的官員。
“京官”、“朝官”,顧名思義,是指在京的文官,前者是指八、九品低階文官,後者是指七品以上的中高階官員。
宋代做官其實都是慢慢從小做到大的,不像影視劇中所描述的那樣一做官就是五六品官員,宋代的官員大部分都是從選人開始做起的。
除了科舉考試前三名,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人可以直接成為京官,其餘的人都要經過選人這一關,可其中會有很大一部分人一生沉淪在選海之中,成不了京朝官。
但從地方到中央又談何容易?從選人成為京官、朝官,那是多少掙扎在地方的大宋官員,一生的夢想!蘇軾就曾經說過:“選人之改京官,常須十年之久”!
而選人要想成為京官、朝官,必須要經過下面的一些步驟。
首先是根據大宋《改觀法》的要求,由勘磨院或者勘磨司考察選人在差遣任職期間有無犯錯,沒有犯錯之後,勘磨這一關就算是過了。
然後是選人的任屆規定及考第情況。任屆規定就是看選人擔任差遣的年限,通常的基本要求是三任六考,後邊甚至加到了四人十考。
第三步就是進行考試,在官員們經歷了科舉考試的折磨之後,很大一部分人還要經過銓試。銓試通常由管理選人們的專職機構審官院來負責。
故而王祿此次得到的銓試,便是直接進入了成為京官的第三步,若能在銓試中好好表現,而後得到舉主舉薦,獲到一封改觀狀(舉薦書),那麼便提早可以擺脫選海,搖身一變成為前途無量的京官了!
熙寧元年七月十三,風光無限的吳通和王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