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第1/2 頁)
時機緊迫,不能多所討論;我們兩人因以中常委名義決定周恩來迅即趕往九江南昌,組
織一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葉挺等為委員,根據周恩
來同志提出的上述計劃,相機處理一切。周恩來約於二十日起程到南昌去了,中共中央由我
看守。這也是中共中央沒有事先取得莫斯科同意所採取的一個重要行動。
當時的局勢,微妙而不易捉摸。大約在二次北伐勝利後,唐生智、張發奎等由河南迴師
武漢的時候,左派人物中,特別屬於廣東籍的,就暗中醞釀返回廣東去的想法。以第四軍中
一班將領而論,心情大都苦悶,有點類似當年太平天國內鬨時的石達開。這班將領大多是廣
東籍,參加革命較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傳統影響。他們在兩次北伐中出力最多,戰功
最大,因而使第四軍獲得鐵軍的稱號。他們目擊革命陣營鬧得四分五裂,馮玉樣、唐生智等
軍閥氣味很重,蔣介石、李濟琛等的作為又太離譜,一切的一切他們都有點看不順眼。他們
自己好像是革命中的孤臣孽子,飄流在外,無所依託,抑鬱難申。返回廣東的想法,除了思
鄉和消極情緒外,還有脫離汙濁氣氛,先將廣東情況改善,再圖發展之意。這也就是當時南
伐之說的根源。
第四軍是否會反共,說來似乎也是多餘的。第四軍將領中有一小部分人有共產黨籍,如
葉挺、周士第等,大多數是老四軍出身,置身其間,與眾多的國民黨籍將領,同系老戰友,
一向並肩作戰,從未顯露出他們共產黨人的特殊色彩。第四軍一向都獲得兩湖工農運動的協
助,工農運動的過火,又與廣東籍的軍人家屬毫無關係。因而第四軍並不熱心分共,甚至有
些人會覺得分共只是削弱革命勢力,特別會損害第四軍的戰鬥力,實無平地攪起風波的必要。
張發奎氏為第四軍首領,他對時局的態度,極受一般人的重視。北伐前,他原任第四軍
第十二師師長,第一次北伐後,即升任第四軍軍長,第二次北伐後,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
方面軍總指揮。他那時年輕有為,沒有軍閥氣味,當得起模範軍人,既是革命正統,又英勇
善戰。因此人們崇拜他為鐵軍英雄,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對他都甚為敬愛。他愛護他的袍
澤,不分共產黨員或非共產黨員。他曾明白表示,第四軍將保護中井黨員,在武漢分共的緊
急關頭,他表明擁護汪精衛,並因此與仍然主張容共的鄧演達疏遠下去。這似是時勢所迫,
不得不贊成和平分共,但反對或不願縱容那種殺害共黨的行為,因強調保護之說。可是汪精
103/185
----------------------- pa 255-----------------------
《我的回憶》第二冊
衛雖標榜和平反共,人們都覺得和平其名,縱容殺害則為其實。因而人們紛紛猜測張氏究竟
會追隨汪精衛到甚麼地步。當時與張氏關係較密的俄顧問們,如加侖將軍,即對這位難得的
革命軍人頗為信任,認為中共可以而且應該與之保持友誼,不應彼此鬧翻。
中共中央軍事部長周恩來等所策劃的南昌起事,是由葉挺的第二十四師,周士第的獨立
團從四軍系統中分裂出來為骨幹的,這就意味著與張發奎氏直接衝突。周恩來所持的先發制
人之說,也是不計成敗,不顧後果的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