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儒家心法(第1/2 頁)
王蠡並沒有如旁人那樣激動歡呼,作為穿越者,最大的優勢不是系統,而是兩世為人,在多種文明的碰撞下,能夠以辨證法,客觀、超然的看待事物。
站在他的角度,董仲舒固然對儒家有大功,但也由此一家獨大,缺了競爭,日益僵化腐朽,對於超凡世界裡的儒家,不便於評價,但是在政治上,無疑是失敗的。
董仲舒可謂功過參半!
當然,純論學術而言,董仲舒最起碼是先賢的層次,已經相當高了。
儒家常常把諸聖先賢並稱,五聖之下,便是先賢,以孔門七十二賢徒為主,以及在歷史上對儒家有過重大貢獻。
如董仲舒、諸葛亮、張良、班固、朱熹、王陽明等,並不算多。
先賢與聖人的區別,可類比為仙界的大羅金仙與混元大羅金仙,術法神通已臻至登峰造極,缺的是對道的感悟,尚未尋覓到踏足混元領域的機緣。
先賢之下,是大儒。
大儒是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基本上青史留名,文氣達到標準,神通頂尖,可以在先賢的思想體系下著書立說,闡述己見,便是大儒。
再往下是宗師。
宗師的標準是通悉儒家精義,完整的傳達聖人學說,具備開宗立派的資格,其神通術法也是極為強悍。
廣場上,喧雜的聲音漸漸平息,董仲舒雙手一壓,又道:“今科學子,由老夫教導,以活人之魂入文界,機緣難得,望諸位悉心學習,不枉十年寒窗之苦,請隨老夫來!”
每個人的腳下,出現一朵白雲,冉冉升起,隨著董仲舒,來到一處廣場。
待得眾人站定,董仲舒道:“儒家雖只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卻包含萬千。
禮有五禮:吉、兇、軍、賓、嘉。
樂有六樂: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者也。
射有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御有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書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數有九數:方田、差分、少廣、商功、均輸、贏不足、重差、夕桀、勾股。
今日且講心法,自明日起,日習一藝,六藝博大精深,六日所學,僅為皮毛,諸位不可自滿,須常思常慎,勤練不綴,方能悟出神通……”
董仲舒的聲音如同妙樂,繚繞於耳,每一個字都清晰的印入心靈,與思維交感,生出陣陣思想的漣漪。
隨著董仲舒講解,王蠡對儒家術法漸漸有了概念,具體而言:
心法分為七層。
知
止
靜
定
安
慮
得
知止而後能靜,靜然後能定,定然後能安,知安方能思慮,然後有得。
知乃反照自性,此階段以大量讀聖賢書為主,對應人間童生,凡有童生功名者,授反照之法。
止以知為本,剔除雜念,反照內心,連綿去止,此為秀才境界,授去止之法。
靜者,水停以鑑,火靜而朗,其靜也,日減其所有,而損其所成,靜為舉人境界,授離靜之法,諸行和合,以心合法,離邪亂,去內心妄念。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寥寥七字,道盡了離靜之法的真諦。
定境對應貢士,有三層定法,視功名而授,三甲傳第一層,二甲可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再傳第二層,一甲可三層兼修。
雖然層次有別,卻不代表僅修有第一層次功法的貢士入不了安境。
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人,人無其人,不求而心自安,此境者,可稱宗師,有代聖人演法,開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