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1德國人處於實力地位時便夜郎自大,尋釁肇事,這一點一直是人們常常議論的。與此分不開的是在戰敗時表現出同等程度的卑躬屈節。對下級差來遣去的人對上級就會百般奉承。這種轉變可以說是很快的。&ldo;義大利人講過這樣的情況,德國部隊在出色的戰鬥之後,看不出士氣在逐漸低落,但一下子就潰不成軍了。……看來好象在裝甲車的內層塗有一道消極的色帶,突然之間露出了原形。&rdo;2許多德國作家筆下所讚美的社會,從本質上說,一向是一種男性社會。他們把剛毅果斷和冷酷無情吹捧到這樣的地步,使人感覺到這種下意識地彌補缺陷的意向恰恰走到了反面。溫柔嬌弱以及與婦德有關的趣味,則被視為是可嘆惜的。德國文學中有許多理想化了的婦女形象,但她們只是充當情人或母親的角色。在家庭圈子裡,她們一向是被看作低人一等的,給她們規定的任務只是養孩子,管廚房和上教堂。持有這種觀點的男人不僅蔑視軟弱,而且把仁愛和寬客與軟弱混為一談。但是比較起來,德國人太易於變得多愁善感,其語言也有助於抒發這種感情。按現代心理學的知識來考慮,要迴避這種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與同性戀愛現象之間的某種聯絡是不可能的。3德國人過去常常表現出他們對暴力感覺遲鈍,對施加暴力於別國人民時可能造成的後果熟視無睹。這種虐待狂與上面論及的排斥柔弱顯然有關。對不能作有效抵抗者臨之以重兵,這可以成為洗雪正待克服的柔弱的一種辦法。如果把別人當人看待,就很難以殘忍對之了。
4德國人的熱愛肋章和頭銜,經常受到人們嘲諷。但是這種癖好暴露出他們逮戀地位,也進一步反映在他們特別強調嚴謹和組織。這樣一種癖好說明瞭他們根本缺乏自信心,對世界上其餘的人不接受他們在自我評價中表示這種迷戀的那些東西而感到不滿。德國人置身於意外的(因而不是組織好的)環境中,往往顯得很不自然。5國家(不管是否以皇帝或元首的形式予以人格化)、軍隊和政黨的要求往往被吹捧得高於德國的一切個人。這種誇張又一次說明瞭個人缺乏內在的自信心,從而導致他投身於較大的集體去設法彌補個人的不足。這一現象在許多國家內都是人所熟知的,但在德國看來一直是較為普遍的症狀。
6另一個表明缺乏自信的特徵是德國人動不動就要反省。這種傾向偶爾也產生出不少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和54理論,但託馬斯&iddot;曼有一次談到&ldo;[在德國人中]把純理論從人類活力的社會一政治要素中分離出來,以及前者對後者佔有完全壓倒的優勢&rdo;。德國人思想的弱點向來就是沉迷於莫測高深的理論和誇張虛飾的言詞。仔細檢查起來,這一些不是空洞無物,就是陳詞濫調。
7把德國人本身的缺點推在別的替罪羊身上,這是司空見慣的事。納粹之所以勃然興起,攫取了政權,部分原因就在於用他們的教義把1914年開始的德國的失敗搪塞過去所產生的效果;把責任都推給了凡爾賽條約,推給了妒忌的外國競爭對手,推給了猶太人、共產黨人和其他人等。這個過程彼描繪為恢復德國自尊心的過程。但不能接受批評或不能承認錯誤,通常不是自信的象徵,而是內心的神經過敏。
以上提到的種種現象都說明德國社會內部一直是動盪與緊張的,其原因在於想用一種社會準則去強行抑制多情善感和消極被動的趨勢,而這種社會準則所重視的正是與此相反的情操。在努力適應這種社會準則的過程中,某些人發覺要與之一致並非易事,於是走向極端,以此來謀求克服困難。他們的強悍暴戾,他們的自誇自大,他們的粗野鄙陋,如果由表及裡地考察一下,可以解釋為他們硬是要適應與個性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映。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是懷疑‐‐也許是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