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深度解析開發模式(第2/2 頁)
楊振宇留意到王魏的表情,回頭對他微笑了一下,接著道:“剛剛提到了開發存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談談解決辦法。
農耕文化產品開發的最終結果是將無形內容有形化,將抽象的精神內涵物質化。
我認為適於研學的農耕文化開發工作要在以下原則的基礎上開展:提升產品文化內涵,融入文化創意元素;以實踐體驗作為產品設計的出發點,動靜結合;建立體驗的長效機制。
結合先前我講到的消費市場,我把開發模式總結成四個字,遊、娛、食、住。
首先是遊,關於農耕文化的表達形式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目前開發現狀的靜態主要是反映農耕生活用具的實物展示及文字圖片的展示。動態主要是以影片、場景模擬、情境再現等形式再現農耕生產生活的風貌。
動靜結合的路徑是開發思路的出發點、切入點。我們要在借鑑現有成果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尋找更直觀的體驗模式。例如歲時文化作為我國農耕文化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將節氣與農事結合,具有濃郁的民族內涵。實踐中,以歲時為時間軸,物候、民俗與農事生產結合開發,同時需構建集“參與性”“教育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場景展示、實踐場所及人文活動場所。
然後是娛,農耕文化孕育了豐富的民俗與節慶文化,不同地區有不同民俗活動,包括我們楊家灣村,完全可以藉助青江縣的民族文化特色,還原當地農村傳統的原汁原味的節事活動,強化現場感,讓遊客作為體驗主體參與感,喚起遊客們的鄉土情懷。以春節為例,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春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習俗體系。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各種儀式被簡化。娛樂活動的開發可以再現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活動。
接下來是食,在立足地域、就地取材原則的基礎上,與農業生產實踐體驗活動結合,與文化習俗中的飲食習俗結合,將自己參與的收穫變成美食,讓遊客體驗傳統飲食的同時獲得收穫的滿足感。
最後是住,這一部分既是專案接待基礎設施,也是體現農耕文化的組成成分及載體,各地區在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創造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例如楊家灣村的吊腳樓,完全可以採用改舊是指導方針,而不是按照你們仿古重建的做法,會丟失很多鄉村、人情味。”
書閱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