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頁)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但卻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當受教育的精英分子分享著同一種書面語、經典課本、藝術風格和其他文化形式時,由於版圖的經常變動和王朝、統治家族的不斷更迭,普通人民卻說著各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精英們堅守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所有人民都在一個政府的統治之下。有時,一位領袖或一個家族暫時先將幾個地區鬆散地聯合起來,然後急切地希望再一次實現全國的統一。在這些短暫的分裂期間,&ldo;中國&rdo;的觀念經久不衰,它以一個理想或浪漫的形象存在於詩歌、書法和知識分子的文集中。
此前還沒有一個領袖能像忽必烈汗那樣,為這些知識分子提供良機去實現民族主義的訴求。儘管忽必烈出身於草原野蠻民族,但事實證明,他比南宋統治者更有能力去實現那個久遠的夢想。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要使漢地人民堅信,上天已經明白無誤地授命於忽必烈一人,古老的宋王朝不久將壽終正寢,因為它已失去生存的活力。
忽必烈汗似乎意識到他面臨的主要問題,與他祖父在最初統一草原部落時遇到的一樣,即如何把大量不同類別的人民組合成一個有內聚力的單一政治實體。成吉思汗面對的是一大群部落,其中每個不到十萬人,而忽必烈汗面對的是眾多地區,其中每處就有數百萬人。就像早兩代的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汗開始了圍繞核心種族特徵去建設國家的艱難歷程,但對他而言,這個核心文化特徵是漢族的,而不是蒙古的。他必須要贏得漢地人民的忠心擁護,而且在許多方面,他必須重建或另創各種制度,將不同類別的人民統一為一個具有生命力和強大創造力的整體。
1260年,在與阿里不哥爭奪最高權力時,忽必烈採用了傳統中國年號,它是相應蒙古語的漢譯,但是1264年他又改年號為&ldo;至元&rdo;,意為&ldo;全部的開始&rdo;,稍後在1271年,他以此年號為基礎,建王朝的國號為&ldo;大元&rdo;,意為&ldo;偉大的起源&rdo;或&ldo;偉大的開始&rdo;,這樣,這個蒙古王朝就名正言順地納入了中國的歷史。這個國號不僅對漢地百姓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而且對蒙古臣民來說也標誌著一個新的開端。忽必烈不再是成吉思汗,但他正在從事的事業所面臨的風險卻不亞於他祖父。
作為新王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努力使自己的形象漢化,不僅要讓自己被漢地人民接受,而且要使自己對他們更具吸引力。1263年,忽必烈下令為自己的家族修建宗廟。他委託大臣負責主持崇敬祖先時的傳統中國禮儀,而蒙古人一貫忌諱接觸與死有關的事物,可能是為了表明這一點,他自己就不參加這些儀式。接下來他又為自己的祖先樹立傳統中國式的碑銘。1277年,在宣告新蒙古王朝建立後,他以中國式名號追封死去的祖先,建造了一座有八個房間的大廟:一間給家族的創始人‐‐也速該&iddot;把阿禿兒和訶額侖,一間給成吉思汗,四間分別給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兩間分別給貴由汗和蒙哥汗。在家族歷史的新的正式版本中,完全承認朮赤是正統的家族成員,因為他的家庭是忽必烈系最忠誠的盟友。就像蒙哥提升他死去的父親拖雷為大汗一樣,忽必烈又授予拖雷為中國皇帝。他命令以漢人形象來描摹這些人物的肖像,以至於他們看上去更像漢地的聖賢,而不像蒙古的武士。
忽必烈認識到維持一支強大軍隊和進行有效宣傳的作用,但是他戰略中的第三個因素卻來自於良好的政府和政策。沒有必要遵循儒家原則,雖然它對漢族上層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對普通百姓來說並不重要,忽必烈努力創設一套有效率的政府制度,能幫他贏得廣泛的支援,並淡化其統治的外族色彩。為了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