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2/2 頁)
《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3《西夏紀》卷22。
1田況:《儒林公議》捲上。
為了適應鞏固皇權的需要對嵬名皇族成員,進行較大範圍的分封。
公元1103年(夏貞觀三年)九月,乾順封其庶弟察哥為晉王。由於 察哥&ldo;性雄毅,多權略&rdo;2,精通兵法,智勇雙全,是西夏皇室中難得的 具有謀略的大將,因此,乾順讓他掌握兵權。
公元1120年(夏元德二年)十一月,乾順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 次子仁禮為舒王。景思是惠宗秉常的功臣。當秉常被囚時,曾成功地防 止了罔萌訛等對秉常的暗害。因此,他是與母黨梁氏對立的皇室貴族。
其子仁忠、仁禮通蕃、漢文字,善長文學。乾順根據其父的功勳及二人 的才能,量材錄用,授仁忠為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
此外,據1957年發掘的西夏皇陵一○八號墓,墓主嵬名惠安,早在 乾順親政之前,就被封為&ldo;梁國正獻王&rdo;3。
乾順時的分封制度,由於它僅限於皇室成員,因此,對於加強皇權, 維護夏國的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分封範圍的擴大(由同姓擴 大到異姓,尤其是擴大到外戚)及被封割據勢力的強大,也就對皇權逐 漸產生了離心力,出現了諸如乾佑年間分裂夏國的西平王之亂。
建立國學,用人以資格進 西夏自元昊建國來,便開始注意重用漢人知識分子,吸收漢文化。
諒祚即位後進一步改蕃禮為漢禮,大力推廣漢文化,但總的傾向仍然是 重蕃學,輕漢學。尤其是梁氏擅權期間,由於廢漢禮而使漢學也隨之衰 落。乾順親政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鞏固皇權培養大 批封建御用人才,擴大統治基礎,必須建立國學。公元1101年(夏貞觀 元年)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禮有鑑於此,上疏建議乾順&ldo;以儒治國&rdo;, 興辦國學(漢學)。乾順及時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於蕃學外,特建國 學,挑選皇室貴族子弟300人,由官府供給廩食,設定教授進行培養, 量才錄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