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第1/2 頁)
皇帝不信三舅舅的話,他選擇相信王允之,因為當年大舅舅庾亮做出同樣的事情,庾家為了兵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皇帝冷冷道:「當年大舅舅為了奪兵權,導致蘇峻之亂,禍害大晉。如今三舅舅也要做同樣的事情嗎?」
庾懌一聽,再也不淡定了,他知道這事無論琅琊王氏,還是皇上都不會輕易放過,必須要給一個結果。
為了不連累家族,庾懌一個月後選擇自盡,庾家痛失一員大將。
因三弟之死,皇帝對親舅舅家如此冷漠,庾冰憂憤不已,方知大勢已去,皇帝其實一直記著蘇峻之亂,對庾家隱忍多年,如今皇帝羽翼已豐,要卸磨殺驢了,逼庾懌自盡,其實就是一個警告。
外戚失去皇帝的信任是什麼下場?庾冰心灰意冷,也追隨大哥和三弟而去,庾家三兄弟一死,下一輩都不成氣候,桓溫乘機出手,把庾家軍權全部吞下,成為大晉最有權勢的大臣。
第210章 蘭亭集序
桓溫現在在大晉就是當年王敦的地位,天下兵馬大元帥。
桓溫雖然情場失意——李夫人被南康長公主接走了,但是官場得意,他越發意氣風發,一個人的氣質會影響長相,桓溫吞併庾家兵權這兩年來,鬢髮如刺蝟皮,眉毛若紫石的稜角,一股不怒自危之氣。
不過,在王悅面前,桓溫收斂住鋒芒畢露的刺蝟皮,虛心請教,「老師,北伐的第一件事已經做成了,第二件事是什麼?」
王悅說道:「打仗除了兵就是錢,兵的問題利用皇帝庾家的忌憚解決了,但是錢的問題比較難,國庫每年的稅收有限,支撐不了大晉北伐的錢糧。你收回西蜀,只解決了大晉腹背受敵的問題,西蜀的稅銀還不夠大晉軍隊過江。」
桓溫面露難色,「大晉這些年政局穩定,人口增長,荒地變良田,可是稅銀並沒有明顯增多,就那麼一碗水。皇帝是個明君,已經很節儉了,連造價四十兩黃金的射箭靶場都捨不得,大晉要積攢能夠北伐的錢糧,恐怕我有生之年都很難見到。」
王悅說道:「所以這第二件事,就是開源的問題。大晉這些年的繁榮,稅收卻不顯,是因我父親當年的《僑寄法》,所有南渡來的中原難民都保留原來的籍貫,不用交稅,也不用服徭役。那時候我父親是權宜之計,為了方便中原人在江南紮根生存。都是大晉的人,卻有兩種戶籍。」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三十多年過去,南北已經融合,當年南渡的中原人在這裡開枝散葉,他們下一代人連中原的土地都沒有去過,只認江南為家鄉。他們和南人還互相通婚。江南本地人對中原人不交稅已有了微詞,這不公平。所以,現在你需要廢除我父親的《僑寄法》,改變國策,進行土斷,把南人和北人納入同一種戶籍,交一樣的稅,一樣服徭役,這些徭役在打仗的時候負責運送糧草,和軍隊一樣重要。」
如果中原人也交稅,那麼大晉每年的稅收起碼能翻兩倍!
桓溫激動的算了算數目:十年,不,八年就能攢夠錢北伐了!
桓溫熱血沸騰,不過,他依然有顧慮,「《僑寄法》乃是老師的父親所定,當年中原人因此法才得以紮根江南,我現在廢止,琅琊王氏也是中原人,也不用交稅,朝中大臣們也大多都是南渡來計程車族,突然要他們都交稅,他們肯定會反對的。」
中原文明就是以農耕為基礎的文明,所以鄉土意識佔據主流,對家鄉有根深蒂固的情節,這種情節使得人們都不願意離開家鄉,直到永嘉之亂,中原百姓被迫背井離鄉,到了江南,依然不肯改戶籍,以為自己總有一天會回到中原。
王導為了順應民心,就在《僑寄法》裡規定南渡的百姓叫做僑民,保留原有戶籍,他們的戶籍叫做白籍,不用交稅——江南本地人的戶籍叫做黃籍,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