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均有建樹,湧現出大批著名學者。國家組織學者編寫了《土耳其文伊斯蘭大百科全書》以及教權主義刊物《大東方雜誌》。19世紀中葉,素丹哈米德二世極力鼓吹泛伊斯蘭主義,宣稱自己為世界穆斯林領袖,並向各地派出代理人,在印度掀起“哈里發運動”,但收效甚微。帝國對本土和屬地的其他宗教實行“米勒特製度”,允許信奉其他宗教社團實行民族、宗教、語言、文化上的自治,保留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律制度,政府不加干涉。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個新的紀元,帝國的紀元,正式開始了。這個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魯斯海峽而屹立,一隻腳踏在亞洲,另一隻腳踏在歐洲。他的版圖日愈擴大,在滅亡麥木魯克王朝後,他不僅變成了拜占庭的繼承者,而且變成了繼阿拉伯哈里發帝國而崛起的各小國的繼承者。這個新帝國繼承了東方和西方的國土,也繼承了東方和西方的思想,這種聯合的遺產,大概是奧斯曼土耳其歷史上內容最豐富的事實。十六世紀時,北非其餘的阿拉伯國家,被吸引到逐漸上升的土耳其新月的軌道上來。在這些國家當中,有阿爾及利亞(大體上是羅馬人的努米底亞,NUMIDIA)。征服埃及次年,即1518年,希臘血統的奧斯曼海盜赫伊爾丁·伯爾伯羅薩和他的弟弟,侵入這個國家,打退了西班牙的侵略,把這個國家獻給“崇高的闕下”。“崇高的闕下”賞賜赫伊爾丁總督(BEY1ERBEY)的稱號,作為報酬。赫伊爾丁建立了一個軍事貴族政體,以一支土耳其禁衛軍團作為這個政體的中堅。赫伊爾丁也為土耳其素丹建立了一支由熟練水兵組成的裝備完好的艦隊,那些水兵是從叛教的基督教徒中招募來的,有義大利人,也有希臘人,他們隨時準備在整個地中海里貫徹土耳其帝國的侵略政策。這支艦隊,把奧斯曼這個怕人的名字向西一直傳到西班牙海岸,正如土耳其禁衛軍把這種恐怖向東一直傳到底格里斯河兩岸一樣。於是,一個危險的鄰國,就在突尼西亞(TUNISIA,大體上是羅馬人的亞非利加)以西建立起來了。1534年,突尼西亞國內發生王位繼承之爭,赫伊爾丁乘此機會,暫時佔領了突尼西尼,但是,過了四十年,這個國家才被劃入土耳其的版圖,成為一個省。征服突尼西亞的陸軍,是由息南帕夏指揮的,他是一位顯赫的將軍,原籍阿爾巴尼亞,1568年,曾以埃及長官的身份,指揮攻打南阿拉比亞的戰役,將葉門納入了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在息南之前,一位偉大的土耳其海軍大將皮利·賴伊斯(原來可能是一個基督教徒)曾在阿拉伯半島的南岸和東岸採取軍事行動,佔領了阿登(亞丁,1547年)和馬斯喀特(1551年),一直遠征到波斯灣口。他的一張地圖,最近被發現了,即所謂的“哥倫布地圖”,上面畫著大西洋和美洲大陸。自1705年起,突尼西亞的長官曆來都稱為貝(BEY),過了一個世紀,才改稱為岱(DEY)。早在結束西班牙人在突尼西亞的統治和本地的各朝代之前,息南帕夏和另外的兩個土耳其將軍,就已經從的黎波里趕走了馬耳他島的聖約翰的騎士們,並於1551年佔領了的黎波里。原來腓尼基人在迦太基的三個殖民地和鄰近的領土,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曾一度構成的黎波里塔尼亞省(TRIPO1ITANIA),這是TRIPO1I(阿拉伯語的TARāBU1USA1GHARB,西方的太拉布魯斯)這個希臘名稱的由來。在突尼西亞,柏柏爾人的成分是最弱的。除多山的摩洛哥(阿拉伯語的A1MAGHRIBA1AQSā,遠西,大體上是羅馬人的茅利塔尼亞,MANRETANIA)外,大半數人口是柏柏爾人後裔的幾個柏柏爾人的國家,就這樣倒入了奧斯曼人的懷抱之中。一般地說,柏柏爾人人口的比例,不僅是自東至西地,而且也是自北至南地逐漸增加。的黎波里、突尼西亞、阿爾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