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這就不得不提四年前的一段往事了。開元十二年,大明宮內發生了一件大事。王皇后與聖人成婚多年無子,只育有一女,即晉國公主李瑾月。當時武惠妃得寵,皇后兄長王守一恐妹妹色衰愛弛,從此王家失了恩寵。便請僧人明悟參拜南斗北斗,取霹靂木刻上天地文與聖人名諱,讓王皇后佩戴。並道:&ldo;戴上它可保佑早生貴子,往後則可與則天皇后相比。&rdo;
後此事被揭發,觸到了聖人逆鱗,王皇后被廢幽禁,三月後抑鬱病死,王守一被賜死。太原王氏從此沉寂下去。
聖人早年頻頻遭受女難,其父睿宗,包括之前的中宗,都在則天皇后的陰影之下。聖人自己當年也曾與太平公主爭鬥多年,留下了深刻的陰影。滿朝文武都知道,聖人內心是十分忌憚女權干政的。王皇后佩戴符厭求子並非心存歹意要害誰,可王守一說得那句話可就太讓聖人心驚肉跳。
但是此事過後,聖人十分後悔,雖不曾明確說過,但舉動上便能窺得一二。最關鍵的,就在於對晉國公主的處置上。王皇后被廢時,晉國公主正在安西都護府帶兵。事發後被召回長安,軟禁了半年時間。半年後,軍中職務不降反升,又被派去了安北都護府,與突厥人打仗。
而最近聖人一系列的動作,則與武惠妃有關。武惠妃得寵多年,恃寵而嬌,對後宮嬪妃小動作頻頻。聖人並非不知道,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他設定&ldo;南內&rdo;,將聽政處遷出大明宮,安排到了興慶宮,就有前朝遠離後宮的意味在其中。之後推行長徵兵番役制,使長徵兵換防年限縮短,也有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覺。多半,是想藉此機會削弱晉國公主手中兵權。今年將晉國公主召回,或許是一招指東打西,一是將這位掌兵公主放在眼皮底下看著,二是借著公主回長安一事,敲打敲打武惠妃。
當今太子是麗妃趙氏所出,武惠妃寵冠六宮,育有過四子三女,雖大多夭折,但小兒子壽王頗受寵愛,怎會甘心東宮之位在他人頭上。而當年王皇后符厭一事,傳言與武惠妃有關。晉國公主李瑾月與武惠妃天然為敵,彼此關係極惡,恰似蹺板兩頭,掌握得好,便可平衡。
聖人召回晉國公主,是在警告武惠妃及其背後武氏,莫要出格。
不過,今夜沈綏來秦府並非是為了清談時局,話頭在這上面饒了兩圈,便轉到了正事之上。
只聽她問道:&ldo;世伯,這次為了慈恩案召我入京,信中也未告詳實,不知此案究竟有什麼困難之處,竟是讓長安城內那麼多官員束手無策?&rdo;
秦臻聽她提起此事,蒼眉緊鎖,顯得十分苦惱:
&ldo;我從頭與你說一遍吧。
這案子,案發於十二月十五,也就是十天前。那天恰逢晉國公主入京,案子就是當天夜裡發的。原本因著公主回長安,慈恩寺正在為她準備水陸法會。公主長年在邊疆,血戰外敵,此番是聖人親自囑託慈恩寺為她祈福洗煞。因而這段日子,慈恩寺中不止有本寺僧侶,還有各大寺廟來的僧人、居士、道士入駐,人員複雜。
案發後,第一發現者是一個名叫圓惠的僧人,他是慈恩寺住持妙普法師的侍僧。清晨來服侍住持起身時,發現妙普法師死於方丈室禪房之中。之後沒過多久,院內起了騷動,原來是僧眾發現大雁塔之上,有人懸吊致死。就掛在大雁塔最高層東北的簷角之上,後來發現,吊死者為慈恩寺光明堂執事僧‐‐善因。
一夜之中,慈恩寺兩位高僧死於非命,事關重大,寺中僧人報官後,京兆府立刻著手調查。當日此事就傳遍長安城,驚動了聖人和晉國公主。聖人震怒,要求大理寺協助京兆府徹查此案,儘快緝拿兇手歸案。晉國公主也對此案非常關注,這些日子經常會著人來問詢進展。此案影響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