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第1/2 頁)
元棲心中微動,卻說不上是什麼心情,只覺得毓慶宮近來做事是愈發不管不顧了。太子如今極好美色,更是男女不拘,而那小伊爾根覺羅氏的模樣,卻是十分出挑的。
第一百零六章
將至年關,病榻纏綿已久的大福晉撒手而去,直郡王府沒了主母,上下亂成一團,直郡王來不及悲傷多少時日,又被太子趁虛而入壞了好些事,自個兒也是忙的焦頭爛額,大福晉的幾個孩子都被送來了宮裡,養在惠妃跟前。
胤禛亦趕在年前回京,也是這時候,元棲才知道他此行前去蘇州,還查辦了一件買賣人口的案子,其中大多數是孩童,亦有強行買來的良家女子,而去處則更叫人大吃一驚,其中好些女子都改名換姓,入的是索額圖名下的宅子,最常出入的卻是太子。
康熙得知後大怒,不僅發作了經手這些事兒的人手,罷了不少地方官員,還問罪於索額圖,雖說最終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也讓不少人瞧出了端倪。
康熙以前是最重視太子名聲的,有什麼事兒都是私底下處置了,絕不會讓人查出不利於太子的東西,而這一次拐賣人口,京中有不少人都參與其中,不說太子,其他的阿哥們手底下也不會多麼乾淨,卻偏偏只查出了太子一個,可見其中也有康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緣故。
而此事又經胤禛一力督辦,不免叫人心裡多想。
今日康熙召了諸子入宮,想必就是要了了公事後,私底下和兒子們說說話,少不得就要訓斥太子一番。
元棲原本還有些擔心,但轉念一想,太子從前就已對胤禛有了敵意,而這一回頂多是撕破了臉皮展示給眾人看,或早或晚,都無法避免。
\&ot;皇上既然命你辦案,你就得守正不阿,不徇私枉法,這很好,不過於私,太子是你的兄長,到了皇上跟前,記得給太子說兩句好話。皇上一時氣急,要責罵你兩聲優柔寡斷,你就聽著,太子更是未必領情,你也不要和他起爭執,他說話實在難聽了,你就直言相勸兩句,其他的不必多說。\&ot;
元棲對於官場上這些事不大懂,但對康熙的性子最清楚不過,就算在清楚不過兒子們是為著皇位你爭我搶,互相下絆子,心裡還是希望他們能有幾分兄弟之間的情誼。
阿哥們當然也是心知肚明,手底下的人再怎麼鬥個你死我活,兄弟們見了面還是一團和氣,太子和大阿哥維持不了和氣,乾脆見面就懟,丁點兒不掩飾,每每見面都執著於口舌之爭,反而讓人覺得這兩位殿下是亦敵亦友。
說兩句好聽的話就能討皇帝歡心,阿哥們自然樂得去做,畢竟表裡不一的技能早已練得爐火純青,就連深知日後九龍奪嫡失敗者下場的元棲,有時候都一陣恍惚,猜測他們幾個是不是還殘餘著幾分兄弟之情。
對於這番從小聽到大的話語,胤禛倒也沒覺得有不耐,身在後宮,不接觸政事的人面對的是皇帝最平和的一面,只要不犯下大錯,皇帝不會太過苛責嬪妃,然而他們這些阿哥們接觸政事後,面對的便是一個積威甚重的帝王,都說君心難測,他身在其中,體會到的最真切不過了。年紀越長,每逢入宮覲見,他心裡就越忐忑不安。
他擔憂自己一步行差踏錯,便落入萬劫不復之地,就算貴為皇子,一生榮辱也只在皇父的一念之間。這些日子來他無時無刻不在惶恐,自己做什麼事對,什麼是錯,什麼能得皇父歡心,什麼會招來皇父厭惡,更有時,他會一遍一遍在腦中回想自己曾經的一舉一動,細細回憶皇父的反應,藉此揣摩帝王心思。
&ldo;額孃的意思,兒子都知道的。&rdo;心中的不安在額娘關懷溫暖的目光中漸漸平息,胤禛拱手一拜,那些雜念便消弭於無形之中,事情已經做了,再如何設想也無用,他此刻需要的,也只是來自於親近之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