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陰陽兵法、遠徙氐戶(第1/2 頁)
前秦在淝水之戰前,徵召二十歲以下良家子,得羽林郎三萬餘,同時也獲得戰馬數萬匹,戰馬數量的水分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最終透過選拔進入少年都的僅輕騎五千餘。
早在前秦攻淮北之戰,毛當、毛盛集中二萬騎兵飲馬江北,東晉調集至北岸堂邑的數萬守軍出於驚恐,聞訊自潰。而在盱眙、淮陰一線,率領主力的彭超、俱難連敗於謝玄北府兵之手,作為前出偏師的毛當、毛盛淪為孤軍,只得擺脫謝石率領的塗中水軍,之後全師北還。
毛當麾下的大部分騎兵是在襄陽攻克後,隨其一同調來支援東線,長途行軍到達淮北,緊接著奔襲淮南、江北,主力大敗後襬脫阻攔撤退,最後退回到彭城,才算進入休整。
從三月份到達戰場會師,到七月份接到長安的傳令入駐彭城,期間約半年左右,都在連續行軍作戰,換算成公曆時間,春夏之交的江淮地區,隨著時間推移,氣候也越發不利於騎兵作戰。
非戰鬥減員有多少,戰馬和其他馱畜的折損比例,很難從章句有限的史書中找到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連續的機動作戰,甚至是脫離糧道的突襲,縱然保守估測,戰馬的損失也在千數以上。
堂邑的四萬晉軍被驚潰,毛當的部隊憑藉繳獲就食於敵,但撤還到彭城時,已經進入梅雨季節,倘若再多被拖延幾天,因馬蹄角質潮溼變軟而廢掉的戰馬會更多。畢竟馬蹄鐵在當時受限於生產力,雖有流傳,但並未普及,軍中的馬鞋多以皮革、竹、木、藤條編織物製成。
前秦滅前涼、吞併代國之後,將河西走廊與河套納入勢力範圍,與滅前燕後奪取的幽州、遼東在北方連成一片,這幾處都是適合繁育戰馬之地。尤其是在張掖郡,漢時的舊治所刪丹縣,有著霍去病建立的馬場——大馬營,這個大馬即漢武帝時引進大宛馬後培育出的涼州大馬。
但這樣的馬也只是良馬、健馬,真正的軍馬還要經過騸馬和脫敏訓練,進一步增強戰馬的耐力,克服其野性,以及對響聲、障礙的畏懼,不過這些達不到軍馬標準的役畜也能對軍隊的機動進行很好的補充。
苻堅徵召三萬羽林郎,命太學生為之授學,本就有意作為南征滅晉後的部分基層儲備官員。而精選出的五千少年都,又於苻堅三年前春蒐後設立在渭城的教武堂,由通曉陰陽兵法的太學生教習,傳授南方作戰需要注意的事項,達到培養基層軍官的目的。
關於陰陽兵法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是指兵陰陽家,有說是指陰謀、陽謀,但都太過含糊。還有說其中的陰是指《周書陰符》,即西漢時就已流行的太公兵法,陽則是指《孫子兵法》,仍是牽強。
所謂的陰陽兵法,大機率只是針對性的補強,比如南、北方在天文、地理方面的一些常識性差異,晴、霧、風、雨、霜、露、雷、電等天象的預判,金鼓旌旗的識別,敵我數量的評估。
少年都中雖不乏呂隆這般父、祖皆掌兵的武勳貴族子弟,但更多的還是來自北方各郡的良家子,他們平日裡雖也弓馬嫻熟,田獵、任俠遊樂嬉戲,但對軍隊中的一切都還很陌生。
淝水之戰時,少年都也從徵至淮南,隸屬於時任衛將軍的楊邕麾下,主要的任務是作為苻堅中軍與各軍之間聯絡的信使,擎著三辰小旗往來奔走,傳令四方,由於中軍的序列方位,使得少年都沒什麼機會真正履行探馬的職責。
——————
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七月,呂光已率軍生擒苻洛,斬殺苻重,平定幽、冀叛亂,還朝升任驍騎將軍。幽州方面,苻堅另派了同樣有東遷枋頭經歷的侍中梁讜為幽州刺史,前往薊城,以鎮撫關東。
同時,又從幽州分置平州,以和龍為治所,外任呂光妻弟石越為平州刺史。
苻堅將胞弟苻融從關東召回長安後,授其錄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