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選擇阿拉斯加女州長佩林做副總統候選人。民主共和兩黨的“驢象之爭”一直打到11月4日的總統選舉投票日,演繹了一幕以“黑人、女人和老人”為主角的大戲,而這幕大戲的背後,則交織著美利堅民族219年以來多元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種族緊張關係的消解與反覆、女權運動的發展與爭論、兩黨政治的成熟與改革。在這幕大戲中,不僅能夠看到男女“主角”們的“愛恨情愁”與“勾心鬥角”、三十六計與唇槍舌劍,還能清楚地窺見民主共和兩黨作為“導演”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利益集團作為“投資方”的政治獻金及交換條件。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個黑人的美國總統夢(2)
在這場政治大戲中,美國公民承擔著旁觀者、群眾演員以及評委的三重角色。作為旁觀者,他們觀摩政治明星們的表演,有人認為手中一票無足輕重,個人一票決定總統的機率甚至遠低於前往投票站被雷電擊中的機率;還有人認為比起投票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不願意付出機會成本。另一部分人則不願意充當旁觀者的角色,他們積極參與到選戰行列之中。成為選民的公民加入了演員行列,只不過他們註定是群眾演員,配合著政治明星們的表演,用掌聲或噓聲予以回應。
當然,不管是旁觀者還是群眾演員,不管是選民或非選民,公民都是總統候選人的評委,他們用手投票或“用腳投票”(指不參與投票)決定了最後的勝局。雖然並不確定當選總統會“有諾必踐”,但四年以後,他們或許會持一紙契約審查謀求連任的總統及政黨的誠實信用,以再次決定是否投票以及票的歸屬。
“我投了你一票”是美國公民面對議員或總統的一句政治口頭禪,它反映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已經滲透到公民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政治文化,並非只有詐欺與金錢,而無誠信與文明。
美國的民主立根於多元的民族與種族文化、悠久的地方民主與區域自治歷史以及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國力,因此對於一元文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具有普世借鑑價值。美國高昂的總統競選開支居各國元首選舉之首,“金錢政治”是美國民主的典型特徵之一。但是,僅就民主的成本而言,“金錢政治”應當更多地被看做是一箇中性詞。
在一個斯巴達時代已成為人類遙遠的回憶、大多數民眾沒有高尚到捨棄小我、投身國家政治的時代,沒有金錢,就不能組織和動員民眾參與,而公民參與是民主大廈得以維持的根基;即使立法強制民眾投票,沒有金錢,競選者則不能將自己的個人形象、競選主張較為完整地傳達給民眾,民眾投票的前提也不復存在。通讀本書,相信讀者會對“金錢政治”產生更為全面的理解。
如果就民主的成本而言,“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算是一句真理,那麼,包括2008年在內的歷屆美國總統選舉同時也驗證了這樣一個真理:有錢不是萬能的。歷數美國曆史上的總統選舉,共和黨籌措資金的總量以絕對優勢勝過民主黨,但最後當選總統卻平分秋色。即使競選者家財萬貫也無濟於事。例如,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1964年和1968年都參加了總統競選,但分別敗給戈德華特和尼克松;同樣,1996年和2000年,美國傳媒巨頭福布斯大撒鈔票希望獲得共和黨提名,卻最終未能如願;而2008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身家微薄的奧巴馬勝出家纏萬貫的希拉里,同樣說明了這一道理。
發達民主政治造成“金錢政治”錯覺的同時,也帶來了並非毫無意義的政治產業副產品。觀察美國總統大選,一切似乎都完全職業化,職業化的政治家、職業化的媒體、職業化的競選班子以及職業化的競選公司,職業化的政治活動塑造了“競選商業產業”,大量為競選活動服務的商業企業應運而生。正如同軍備競賽帶動了科技進步、軍隊通訊產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