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日本竹製手竿發源地是橋本市,地處紀州即和歌山的東北端,紀伊半島的中部,北靠大坂、東接奈良。那裡出產各類傳統手工藝品。其中被指定為和歌山縣第一號傳統工藝品的紀州手竿更是為舉世聞名,被稱為「和竿」。
完全保持傳統手工製作工藝的紀州和竿,之所以能被世人譽為「竿中極品」永勝不衰,這不僅僅因為它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更主要的是每一支紀州手竿的誕生都傾注著幾代紀州制竿藝匠「一絲不苟、一竿入魂」的心血。
中國自古就有「一竿風月」的說法,指的是悠閒垂釣、盡享人生之瀟灑風流。古人追求的這種境界,同樣令眾多的現代釣魚人所神往。
可是隨著近代科學制竿的不斷發展,許多具有藝術價值的釣竿、釣具及製作工藝都不為人知且消失殆盡。
李君閣對這個事情耿耿於懷,他曾經從一本老雜誌上看到過賀老總釣魚的照片,其中賀老總手持的釣竿跟「和竿」的制式一樣,知道這種制竿技藝並非日本獨有。
於是他跟篾匠叔合計,試圖恢復中國出中國的制竿工藝。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是選材,竹子選材必須在冬季。
冬季是竹子一年中生長最緩慢、肉質中內含水分最少的時期。在嚴冬採割下的竹子具有肉厚、強韌的特性,這是制竿必備的條件。
李君閣踏遍碧峰山,才在雪地中發現了幾處合適的竹林,兩三年下來,才在上千株的竹林中選出了二三十根合適的竹子。又晾曬了半年時間,才得到適合製作手竿的竹材。
將竹材交給篾匠叔,卻也將煩惱交給了篾匠叔。
製作手工釣竿,光材料有竹,木,膠,漿,絲,漆多種,每一類材料都分出很多細類。
竿體根據每節用途和韌性要求,一般都得兩種以上竹材選配組合。
根據玉口、節眼、節間等處不同的強度需求,藝匠們採取纏繞絹絲的方式進行補強加固。絹絲纏繞的長度和力度的不當,都將是導致強度不夠,使用時會導致竿體和介面破裂。
還需要研製多種漆料,分別用於點節眼,漆絹絲,給竿體打底,鋪面。
膠液用於粘合絲絹,節插,柄材。
即使材料準備完畢,接下來還有工藝。
嚴選採集來的竹子,首先需根據竹子的狀態,排列在室外進行數周乃至數個月的晾曬後移至工坊室內長時間的自然乾燥,待竹子中的水分蒸發,完全乾燥後方可用來制竿使用。
此時竹子的柔韌性、彈性、彎曲度及粗細等的搭配將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工序,這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敏銳的眼光和豐富的經驗。
竹子的選配工序也是最能體現不同藝匠個性和品位的所在。
接下來是火烤,組合選配好的原竹經過火烤之後不僅可將竹子調修成筆直,更重要的是透過火烤緊收微調竹子的纖維質,使竹子更具強度和韌性。
然後是鏤空,插節組合的手竿,一般會收為兩節。除竿梢和第二節之外,剩餘的幾節都須將竹節鏤空。第一節收入第三節內,第二節收入第四節內。以此類推。
鏤空竹節時需要使用特殊的鑽頭。根據竹子內徑大小的不同,所使用鑽頭的粗細、長短也不一樣。
鏤鑽竹節時,力道的掌握十分困難,稍一疏忽往往前功盡棄,因而要求制竿師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細膩的手法。
之後是削制節插,為了能讓上一節的節插和下節的玉口具有良好的吻合性,節插須削製成一定的v字型角度。
角度的大小和平滑度需與玉口嚴絲合縫,使整根竿渾然一體,保證結合部位受力均勻。強度不受影響。
然後在竿體各處纏繞絲絹。
在上絲時,必